搜索结果: 1-9 共查到“环境学 Cr”相关记录9条 . 查询时间(0.093 秒)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学院课题组提出Cr污染土壤修复后返黄机理的新见解和解决思路(图)
环境 机理 污染 土壤
2024/8/24
2023年4月10日,环境学院朱洪涛教授课题组在Cr污染土壤的高效工程修复领域提出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Understanding and eliminating the reductant interference on Chromium VI measurement with USEPA method 3060A”为题发表于环境类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
太湖沉积物Cr迁移转化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太湖 沉积物 Cr 迁移转化
2019/4/28
铬(Cr)作为重金属,由于其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在工业上的广泛使用,Cr已成为自然水体、土壤、沉积物和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在水生态系统中,Cr主要以Cr(III)和Cr(VI)两种氧化态存在,Cr(VI)的毒性远远高于Cr(III)的。随着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淡水湖泊富营养化并遭受蓝藻水华灾害。蓝藻的大量繁殖可直接或间接使沉积物中Cr迁移转化进一步复杂化。...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零价铁铜双金属(nZVI/Cu),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 X射线衍射 (XRD)对其进行形貌观测和表征分析,用制备的nZVI/Cu修复Cr(Ⅵ)污染的土壤,研究了不同反应条件对修复效果的影响,探讨了还原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nZVI/Cu对土壤中的 Cr(Ⅵ)有很好的降解效果,反应初始 pH为7,温度为 30℃时,加入 2g·L-1的nZVI/Cu材料,在 10 m...
以钠基蒙脱土为原料,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为改性剂,制备了系列有机蒙脱土改性材料,并将其用于Cr(Ⅵ) 污染土壤的稳定化处理研究. 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氮气吸附脱附、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电动电位等表征结果表明,随着HDTMA投加量的增加,蒙脱土层间距从1.25 nm增加到2.13 nm,表面粗糙度下降,比表面积从38.91 m2 ·g-1降低到0.42 m2 ·g-1,可交...
将易生物降解的天然螯合剂乙二胺-N,N'-二琥珀酸(EDDS)与Fe(Ⅲ)结合形成Fe(Ⅲ)-EDDS体系并用于处理水中Cr(Ⅵ).在紫外光照射下利用该体系对Cr(Ⅵ)进行光还原,考察了溶液pH值、Fe(Ⅲ)-EDDS和Cr(Ⅵ)的初始浓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Fe(Ⅲ)-EDDS体系对Cr(Ⅵ)有光还原作用,且紫外光是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在pH为3.0~8.0的范围内,反应顺...
纳米Fe0对Cr(VI)的还原及其影响因素
纳米Fe0 Cr(Ⅵ) 还原 影响因素
2013/8/13
采用纳米Fe0还原水溶液中的Cr(Ⅵ),考察纳米Fe0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溶液pH值和有机酸等因素对Cr(Ⅵ)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效果明显,其对Cr(Ⅵ)的还原率分别是铁粉和铁屑的7和13倍。Cr(Ⅵ) 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20 mg·L-1、Fe0投加量为5 g·L-1条件下,反应24 h时纳米Fe0对Cr(Ⅵ)的还原率达82.7%。溶液低pH值可以促进Fe0...
以壳聚糖和Y2(OH)5NO3为原料通过乳液交联法制备了壳聚糖-钇(Ch—Y)复合微球,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等方法对其表面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溶液的pH值、反应时间、投加量、离子初始浓度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钇(Ch—Y)复合微球在pH值为3的酸性环境中对Cr(Ⅵ)保持了较高的吸附能力,吸附容量为52.39 mg·g-1,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
活性炭对水中微量Cr(Ⅲ)的吸附研究
活性炭 改性 Cr(Ⅲ) 吸附
2008/5/30
采用两种不同浓度的HNO3及NaOH溶液对片状椰壳活性炭进行改性,考察了改性前后的活性炭在不同吸附时间、Cr(Ⅲ)溶液初始浓度和pH等条件下对微量Cr(Ⅲ)的吸附性能,并通过SEM、BET、Boehm滴定等手段表征了改性前后的吸附剂,探讨了吸附机理。研究表明,片状椰壳活性炭经上述改性后,在pH<6的水溶液中对Cr(Ⅲ)的吸附速率、平衡吸附量和去除率均比改性前有所增加,尤其经浓HNO3改性的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