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Nature”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21 秒)
Nature∣中国农业大学田丰/李继刚合作发现玉米“智慧株型”基因(图)
中国农业大学 玉米 智慧株型 基因
2024/8/13
玉米是全球和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是玉米单产水平持续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美国玉米种植密度普遍超过6000株/亩,而我国玉米种植密度平均为4000株/亩,差距明显。因此,发掘和利用耐密高产基因、培育耐密高产品种是提高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的重要途径。2024年6月12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田丰课题组和李继刚课题组的合作研究论文“Maize smart-canopy a...
近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花生研究团队通过大规模的花生种质资源群体基因组重测序,阐明了中国花生的引进与传播途径,解析了花生重要农艺性状遗传变异,揭示了花生遗传改良的分子机制,提出了深入理解花生遗传多样性和传播演化进程的重要线索,为全球花生研究提供丰富的基因组数据资源。相关研究成果以“A genomic variation map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eanut d...
Nature主刊重磅│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发表我国小麦基因图位克隆的首篇Nature主刊论文,揭示了BR与GA激素平衡调控小麦株型和产量的分子机制(图)
小麦基因 图位克隆 BR GA 激素平衡
2023/5/29
2023年4月26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 “Reducing brassinosteroid signaling enhances grain yield in semi-dwarf wheat”。研究团队通过多年大规模田间表型调查和遗传学研究,鉴定到一个显著提升小麦群体产量的关键位点,为高产高效半矮秆小麦新品种培育提供了重要基因资源和新的育种策略...
2022年6月2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中心张积森团队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Genomic insights into the recent chromosome reduction of autopolyploid sugarcane Saccharum spontaneum”的研究论文,这是基因组中心团队继2018年解析甘蔗基因组(Zha...
2022年5月12日,福建农林大学海峡联合研究院基因组中心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题为“ SunUp and Sunsetgenomes revealed impact of particle bombardment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and domestication history i...
实现重要农作物精准基因组编辑对加快农作物遗传改良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引导编辑技术(Prime editing)是一种基于CRISPR/Cas系统的全新精确基因组编辑技术。2020年,包括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在内的多家实验室实现了植物引导编辑技术的初步突破,但植物基因组中很多位点编辑效率依旧很低,亟需突破技术瓶颈,实现编辑效率显著提升。
Nature Plants I海峡联合研究院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植物光生物学研究团队发现植物蓝光受体相分离调控mRNA甲基化,影响生物钟的光响应的新机制(图)
mRNA 甲基化 光响应机制 植物蓝光
2023/3/20
2021年10月14日,基础林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心植物光生物学研究团队在Nature Plants发表了题为A photo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circadian clock in Arabidopsis封面文章。该研究首先发现拟南芥转录组m6A甲基化水平受到蓝光的显著诱导,而蓝光受体CRY介导这一变化。研究者们随后证实蓝光受体CRY2与 mRNA m6A甲基化...
《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广州大学孔凡江/刘宝辉团队解析大豆适应热带地区进化轨迹和遗传基础的最新研究成果(图)
Nature Communications 广州大学 孔凡江 刘宝辉 大豆 热带地区 遗传
2021/9/21
大约5000年前,栽培大豆在我国黄淮海区域(北纬32-40度)由野生大豆驯化而来,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发现并应用了两个重要的控制大豆长童期性状的位点J和E6,进而使热带低纬度地区大豆种植面积得到了快速扩张。目前,巴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大豆生产国,同时来自于低纬度地区的大豆产量已经超过全世界大豆总产量的一半。然而,大豆是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
2021年1月25日,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刘凤权研究员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Xuehua Zhong(钟雪花)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Plants(IF13.256)在线发表了题为“UVR8 interacts with de novo DNA methyltransferase and suppresses DNA methylation in Arabidopsis”...
作为一项生命科学领域革命性工具,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为植物生物学基础研究提供了简单高效的手段,但在作物遗传改良中应用仍受制于遗传转化和植物再生的技术瓶颈。传统上,CRISPR/Cas9等序列特异性核酸酶和选择标记基因需要借助农杆菌或基因枪介导的方式导入受体植物细胞,进行选择性培养和植株再生。病毒载体系统是外源基因体内递送和瞬时表达的理想工具,在植物组编辑领域,尽管植物病毒表达载体系...
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陆稻陆生适应性进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图)
云南大学农学院 胡凤益 Nature Communications 陆稻 基因 遗传
2020/2/12
2020年2月5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云南大学农学院胡凤益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功共同完成题为“Neo-functionalization of a Teosinte branched 1 homologue mediates adaptations of upland ric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报道了陆稻在陆生适应性进化中的分蘖调控作用机制。
近日,郑州大学农学院李付广教授研究团队在棉花染色体研究领域取得积极进展,揭示了染色体倒位导致陆地棉群体分化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形式,于7月5日在线发表于《Nature(自然)》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长江大学农学院博士生在国际权威杂志《Nature Genetics》参与发表论文
长江大学农学院 博士生 国际权威杂志 Nature Genetics 参与发表论文 棉花基因组变异 纤维性状遗传
2018/5/29
2018年5月7日,国际学术权威刊物《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影响因子27.959)在线发表“Resequencing a core collection of upland cotton identifies genomic variation and loci influencing fiber quality and yield”论文。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在棉花基...
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团队Nature Communications揭示水稻去驯化及杂草稻环境适应遗传机制(图)
浙江大学 樊龙江教授团队 Nature Communications 水稻去驯化 杂草稻环境 适应遗传机制
2017/6/6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樊龙江教授团队联合中国水稻研究所科研人员,以杂草稻群体为材料,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及其群体遗传学分析,揭示了水稻去驯化过程遗传变化及其杂草稻环境适应的进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Genomic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local adaptation of weedy rice during de-domestication” (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