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EST”相关记录163条 . 查询时间(0.046 秒)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辛金元等EST: 燃煤工厂干热岛边界层结构与残留层污染熏烟下传(图)
辛金元 污染 大气 探测
2024/12/15
燃煤型工业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排放源,作为人为强热源对局地边界层结构产生的扰动尚不明确,研究强热源燃煤型工厂对边界层热力、动力与物质结构的影响,对认知人类活动对局地气象影响能力和污染防治有一定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EST: 研究揭示北京夏季二次气溶胶长期变化及成因(图)
气溶胶 细颗粒物 气象
2023/11/10
《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实施以来,北京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然而,以高浓度臭氧和光化学反应为特征的夏季,细颗粒物化学组分、来源和生成机制如何变化仍不清晰。为此,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岩博士和孙业乐研究员联合复旦大学张宏亮教授团队等深入分析了过去5年期间(2018-2022)北京夏季气溶胶化学组分特征变化,并利用WRF-CMAQ模式模拟量化了气象和减排对化学组分变化的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在知名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论文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闫文德团队EST: 城市湿地土壤全域调查的微塑料污染状况分析(图)
城市 湿地土壤 全域调查 微塑料污染 状况分析
2024/8/9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ST)是生态环境领域的权威杂志,是目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首次在EST上发表的第一篇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第一通讯的论文,实现了学校在此领域的突破。EST为国际环境领域知名学术期刊,是自然指数 (Nature Index)收录期刊,也是中科院分区大类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为11.75。
近日,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操海群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领域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11.357)上发表了题为“Incorporating bioaccessibility into inhalation exposure assessment of emamectin benzoate from field spraying”的封面文...
微塑料(粒径小于 5 mm的塑料)是一类在海岸带环境中广泛分布的新污染物,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红树林湿地是海岸带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约占全球海岸线的60-75%。受陆地和海洋活动的影响,红树林湿地已成为微塑料重要的汇。红树林湿地微生物丰富多样,驱动着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提高湿地固碳储碳、净化环境污染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湿地沉积物环境富含有机质、...
中等挥发性有机物(Intermediate volatility organic compound,IVOCs)是大气中二次有机气溶胶的重要前体物,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都有显著的影响。为了从源头控制IVOCs排放,就需要对IVOCs的排放源组成情况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但是,现阶段IVOCs排放源的相关基础信息还远未完善,还难以利用“自下而上”的源清单法评估重点区域大气中IVOCs的排放源组成。
2022年9月28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武汉植物园药用植物资源学科组“巫山淫羊藿及其易混物种的EST-SSR分子鉴定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910434725.4,发明人:张燕君,于东悦,梁琼,王瑛,杨路路。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EST: 城市绿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图)
大气环境 大气温度 臭氧生成
2022/3/19
绿化不仅可以调节城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其固碳作用对建设“碳中和城市”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绿化常是缓解城市气候问题和提高环境舒适度的重要途径,但其排放的臭氧前体物也可能恶化城市空气质量。现阶段,亟需对城市绿化的影响开展系统性研究。
传统的DNA-稳定同位素探针(DNA-SIP)技术,可识别真实环境中发挥降解作用的功能微生物。但是,DNA-SIP技术只能获得功能微生物的部分DNA信息,从群落水平上解析其物种组成,难以做到单一功能微生物的分离,无法对功能基因和代谢通路进行研究。这限制了这些具有降解功能的微生物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在此背景下,如何锚定并精准分选功能微生物细胞,获取基因组信息,进而揭示其代谢特征、挖掘其原位修复潜...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EST: 揭秘城市大气氨浓度的早高峰(图)
大气氨浓度的早高峰 生态系统 区域气候
2022/3/20
氨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关键前体物,也是氮沉降输入到生态系统的主要化学形态,甚至可以在亚洲季风的影响下到达对流层顶部,影响冰云形成和区域气候。为降低其不利影响,氨减排势在必行,实施这一行动的科学基础是厘清大气氨的来源。
氯代有机磷酸酯(Cl-OPEs)是在自然环境(如地表水、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等)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新兴污染物。生物降解和转化是去除环境中氯代有机污染物的主要途径。已有的研究主要关注Cl-OPEs的好氧生物降解过程,然而,关于Cl-OPEs厌氧生物转化的研究却十分薄弱。Cl-OPEs厌氧生物转化途径、机制以及参与转化过程的微生物和功能基因仍不清楚。
EST:中亚碳质气溶胶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EST 中亚 碳质气溶胶
2021/4/28
碳质气溶胶主要由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碳酸盐构成,能够通过吸收或散射太阳辐射而影响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发现,在利用热光法检测OC、EC的升温过程中,碳酸盐也能释放出CO2,进而导致对OC、EC含量的高估。通常情况下,由于碳酸盐在细颗粒物中(PM2.5)含量低,由此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忽略,但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较大颗粒物(如PM10或总悬浮颗粒物(TSP)),碳酸盐对OC、EC含量的影响不容...
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及与边界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厘清重污染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深入了解北京城市边界层内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LAPC国家重点实验室雷露博士和孙业乐研究员等依托于北京325米气象塔,利用飞行时间颗粒物化学组分监测仪(ToF-ACSM),首次对北京城市边界层内PM2.5的化学组分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实时在线测量,获取了地面、140米及240米三个高度上的污染特征以及60组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