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64条 . 查询时间(3.328 秒)
2024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MNRAS,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内太阳系形成演化的新研究,利用月球的形成限制了太阳系类地行星的质量增生历史,为评估不同的太阳系形成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2241118、42150105、42174194、42204166、42204174)资助下,北京大学何建森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揭示了太阳风速度脉冲和行星际磁场急转的起源过程。研究成果以“太阳轨道器测得的太阳风速度脉冲与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到的日冕亮斑的关联(Connecting Solar Wind Velocity Spikes Measured by Sol...
2024年9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团队联合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夏威夷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国内外单位,在月球阿波罗盆地的地质演化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领域自然指数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的郭弟均副研究员和刘洋研究员。
2024年9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和天文技术实验室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合作开发了快速计算恒星-行星系统潮汐演化的方法。该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理论模型计算,其速度可以提高四个数量级。该研究成果于8月31日在国际天文学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报》(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在线发表。
中子星与其周围天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天文学研究的热点。2024年来,科学家们观测到来自银河系磁星SGR 1806-20和SGR 1935+2154的重复X射线爆发,这些爆发呈现出规律性的周期,分别为398天和238天。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为天文学家提出了新的挑战。
金星探测是解答太阳系类地行星形成和演化、地球宜居性形成和未来发展、太阳系外宜居星球搜索策略等行星科学重大前沿问题的关键。已有的金星大气遥感探测任务以可见光、红外至紫外光谱手段为主,由于浓厚硫酸云层的遮蔽,导致这些探测手段穿透大气深度有限,主要获取了中、高层大气和云上信息,对于60km高度以下的低层大气,仍存在诸多观测空白,制约了人类对金星低层大气热力与化学过程、表面和大气交换与耦合、气候演化等科学...
2024年6月4日7时3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携带月球样品自月球背面起飞,并于6月25日成功返回至四子王旗。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与返回,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无人采样返回。
2024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联合发布了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详细介绍了该项空间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任务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等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图1)发表在《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天文台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天文台研发的旋转漂移扫描CCD技术开展了近地小行星的常规观测,实现了对近地小行星的精密定位和定轨。
行星的大气层或因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得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科研人员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行星的质量,而且影响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行星的大气层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在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的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人们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一直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了行星的质量,还影响了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英国参与的国际天文学研究团队在年轻的类太阳恒星周围发现了水蒸气,这可能是行星形成的证据。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该新发现得益于阿塔卡马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的观测数据,使天文学家首次测量典型的形成行星的恒星周围的水蒸气含量。观测结果显示,在金牛座中距离地球450光年的年轻类太阳恒星HL Tauri的内盘里,17个天文单位范围内,发现有3.7倍地球海洋水量的水蒸气,表明这可能...
2024年4月9日,国际天文学杂志《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博士生郭帅帅和导师郭建恒研究员及其他合作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关注了围绕着恒星的热木星演化中的一类特殊阶段-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长期同步的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伴随激波常常会给地球空间环境带来剧烈的扰动,产生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高能粒子暴等,危及空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安全,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准确预测CME/激波的到达时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
记者2024年1月30日获悉,利用暗能量光谱巡天(DESI)数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邹虎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发现95个极端贫金属星系以及128个极端贫金属星系候选体。这些星系具有极低的化学元素丰度和较小的恒星质量,对研究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