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群落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群落学相关记录63条 . 查询时间(4.825 秒)
2024年10月,《动物学杂志》第5期封面文章发表了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和新疆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完成的成果:利用成幼比分析近20年野骆驼种群结构变化,表明我国极度珍稀濒危物种野骆驼种群稳定健康。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加剧了河流中鱼类多样性的急剧下降。为了能够有效地遏制淡水鱼类多样下降的速率,探讨人类活动与鱼类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之间的关系对于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热带河流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同时其也是世界上鱼类灭绝最为严重的区域。澜沧江-湄公河作为东南亚地区的第一大河,鱼类多样性极为丰富,全球排名第三位,但日益严重的人...
2024年3月22日下午,应铜川市第四中学邀请,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吴晓民二级研究员为该校师生作科学讲座。铜川市第四中学副校长杨红军主持讲座,校长崔会婷及六年级和七年级200余名师生听讲。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常务副团长、中国科学报陕西记者站执行站长张行勇二级高级记者,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团专家、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综合办原高级主管吴民义,中国科学院科普团西安分...
2024年3月16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心、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戴磊课题组在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肠道微生物组的定量生态学最新研究成果,题为《Data-driven prediction of  colonization outcomes for complex mic...
2023年11月2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和研究员王元青完成的关于早期真兽类听觉器官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中耳结构,并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探讨了论兽类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创新。
始新世-渐新世转折(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EOT)发生于34 Ma左右,是新生代最剧烈的气候转折事件。该事件以全球性降温为特征,并伴有南极永久性冰盖形成、海平面大幅下降等。大致同一时间,各地区的陆地哺乳动物群也发生了不同的转变。在欧洲的动物群转变被称之为“大间断”,主要表现为亚洲物种的入侵和本土物种的灭绝;在亚洲者则被称之为“蒙古重建”,以啮齿类-兔形类的繁盛和...
生物入侵与污染、栖息地破碎化、过度利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是人类世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关键驱动。然而,某些非土著物种在新环境中得以生存,而某些则难以形成定居种,因此预测物种入侵潜力一直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2023年3月15日,热林所珠三角生态站科研人员在帽峰山森林公园开展植物资源调查时,在森林公园的一处山谷里,发现了成片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群落。据悉,这是首次在帽峰山森林公园范围内发现成片分布的金毛狗种群群落。
小型鱼类处于食物链的中间环节,能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与能量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对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受人类活动过度干扰的影响,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中的大型鱼食性鱼类种群资源量锐减,而小型鱼类凭借成熟时间早、生长速度快、繁殖力高等特点逐渐成为优势种。且有研究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之下,低纬度地区的浅水湖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鱼类群落小型化和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因此,小...
池塘沉积物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稳定池塘水质和维持水生动植物健康具有决定性影响。养殖池塘有机质主要来自于粪便、残饵、死亡的生物和微生物絮团等,随着养殖年限和养殖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沉积物有机质富集引起氧分布不均匀并由此导致电位梯度的出现进而引起病源、有害物质滋生,甚至导致养殖系统崩溃。因此,了解池塘底质属性及其在养殖期间的演变规律对于生态健康养殖至关重要。
2022年11月1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团队和中国计量大学通过比较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对蜂王信息素识别的差异,揭示了嗅觉受体对蜂王信息素的识别在维持蜂群组织稳定性中的关键作用,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 。
牡蛎是沿海地区产量最大的海洋养殖贝类之一,其中占总质量70%的牡蛎壳大多被直接丢弃,造成环境污染。作为天然生物矿化材料,牡蛎壳理化性质极为稳定,表面角质层的孔结构可以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的生长空间。但牡蛎壳具有相对惰性表面,其对微生物的亲和性存在一定局限。
真核浮游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关键组分,在元素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淡水微型真核浮游生物大小通常在0.2–200 μm之间,不同粒径大小的真核浮游生物群落具有不同的物种组成和生态作用。采集分离不同大小的浮游生物时,通常使用不同孔径的滤膜过滤水样,这种粒径分级过滤策略提高了我们描述和比较不同粒径浮游生物的能力。长期以来淡水浮游生物研究主要依赖显微技术进行观测,近年来,DNA序列高...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已成为当代物种消亡的主要推手。利用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多样性指标识别保护优先区,将有限的保护资源投入到值得保护的区域,以实现保护效益的最大化是阻止生物多样丧失的有效途径。当前大多数关于生物多样性格局和保护优先区识别的研究都只关注总的物种丰富度一项指标。然而,不同生态类群多样性格局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人类活动梯度下,对人类活动敏感的受胁物种可能减少,而适应能力较强的常...
群落生态学的核心是理解群落组成和物种丰度的时空变化,距离衰减规律是描述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有效方法。近几十年来,研究者在局域、区域甚至大陆尺度探究了生物群落的地理距离衰减效应,希望阐明不同生物群落和种群的生物地理分布规律。水库是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居民重要的饮用水来源,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浮游生物是水库生态系统的主要初级生产者,在跨营养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