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 临床医学 >>> 外科学 >>> 普通外科学 显微外科学 神经外科学 颅脑外科学 胸外科学 心血管外科学 泌尿外科学 骨外科学 烧伤外科学 整形外科学 器官移植外科学 实验外科学 外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外科学相关记录2682条 . 查询时间(0.578 秒)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团队基于植物生理学经典理论“源库理论”即植物体内光合产物从“源”器官向“库”器官的运输与分配过程,发展出环境智能型高产-稳产作物设计育种新策略(CROCS)。12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Engineering source–sink relations by prime editing confers heat-stress resilience in toma...
2024年来,由于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釆用合成的脑类器官、脊髓类器官和脊髓类组织修复中枢神经的研究报道,但是缺少有关设计合成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类器官/类组织的文献。因此, 本研究遵循组织工程模拟设计理念,采用合成生物技术在含有天然均匀纵向通道的脱细胞视神经(decellularized optic nerve,DON)支架内负载过表达神经营养素-3(neurotrophin-3,NT-3)...
2024年12月4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脏外科团队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Cold-induced FOXO1 nuclear transport aids cold survival and tissue storage”的研究论文。
骨科感染的治疗和骨骼功能的恢复是现代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显示,全球每年约有150万严重骨感染病例。传统临床实践中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抗微生物耐药性(AMR)的增加,而生物膜引发的炎症反应也会阻碍组织愈合过程,使骨科感染治疗尤为棘手。
非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临床常见且具有挑战性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随着老龄化进展,该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是全球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亟待在理念与技术上有所突破。
2024年11月21日,一项中国团队的重磅医学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这项研究聚焦临床常见的神经外科疾病之一——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新方法。
凭借感觉神经元,人类得以感知冷热、疼痛、触压等外部刺激。北京师范大学、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科研人员合作,揭示出感觉神经元发育机制,并基于此构建了人类背根结节类器官,有望为慢性疼痛等疾病提供新型药物筛选工具。研究成果2024年11月22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
近日,记者从北京协和医院获悉,该院肝脏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杜顺达教授团队为一名乙肝相关肝癌的晚期患者进行了特异性T细胞免疫治疗并长期随访观察。据悉,这是全球首例乙肝特异性T细胞疗法在晚期肝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显示,患者对该治疗的耐受性良好,肿瘤靶病灶达到了部分缓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和分子肝病学》,并被选为当期封面论文。
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如不孕不育)中至关重要。2024年11月13日研究显示,啮齿动物模型(如小鼠)与人类在睾丸细胞组成、分子特征和发育轨迹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1】,这凸显了寻找替代动物模型的必要性,以更准确地模拟人类睾丸发育。猪(Sus scrofa)在多个解剖特征上与人类相似,如心脏占体重的比例、脑白质组成、肠道长度和表皮厚度等,因此,猪作为转化医学模型在器官移植、人类疾病模型构建、药物毒理...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2102622、82172507)等资助下,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天宇主治医师、黄彬副研究员团队与基础医学院邹志鹏教授、梁文全医师团队合作,在骨关节炎病变机制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负反馈环路RANKL-UCHL1-sCD13限制软骨下骨中的破骨细胞形成并防止骨关节炎进展(A RANKL-UCHL1-sCD13 negative feedback loo...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武汉同济医院”)“网红”外科医生程才已于近日正式加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类健康构成严峻挑战,适应这一极端环境伴随全身及器官特异的代谢变化。已有研究发现,骨骼肌、肝脏等器官的代谢在低氧暴露下会发生重塑,以有效应对低氧环境。然而,肠道这一重要代谢器官的重塑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为解答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孔庆鹏课题组联合云南大学张志刚课题组和陆军军医大学罗勇军课题组,开展了一项系统性纵向研究,评估高原暴露对肠道代谢的时序性变化规律及重...
“什么是病?什么是健康?什么样的病人需要干预?我们的干预度到底应该是多少?如何真正地去尊重生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心脏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陈义汉团队发现,心脏有一个完整的内源性胆碱能系统,该系统可有效地控制心脏生物电活动,失衡则可能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这一发现揭示了心脏电脉冲扩布的新模式,为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了体系化的潜在干预靶点,并开辟了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新方向。2024年10月23日,相关研究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
2024年10月16日,国际心脏研究学会官方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杨黄恬研究团队题为“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stimulate cardiomyocyte cell cycle 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