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学”相关记录4046条 . 查询时间(3.515 秒)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揭示新浮磁场引发太阳爆发的关键条件
磁场 太阳 天体物理
2025/1/5
新浮磁场是驱动太阳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而科学家对新浮磁场引发太阳爆发的条件尚不明晰。2024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团队联合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博士沈呈彩团队,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暗条通道”函数C,以判断新浮磁场能否引发太阳暗条失去平衡,为预测太阳爆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
中国科学院空间引力波探测相位计研究获进展
空间引力 探测
2025/1/5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级联积分梳状(CIC)抗混叠滤波器被用于相位计的抗混叠降采样。而CIC滤波器通带不平坦,意味着不同频率下的衰减不同。因此,在需要对相位真值高精度测量的领域,传统的降采样方法并不适用。2024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团队采用基于CIC插值二阶多项式(ISOP)架构的滤波器,用于补偿衰减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Optimization Design of Decimation...
中国科学院“古姆星云是否为背景脉冲星散射屏”历史疑问获解答(图)
天文学 等离子体 空间
2024/12/20
古姆星云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最大角尺度的发射星云。半个世纪以来,古姆星云可能是背景脉冲星散射屏的观点多有提及却未获证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依托上海天马望远镜对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的长期“双频同时”监测结果,找到了回答这一历史疑问的直接证据。2024年12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示火星核幔分异过程(图)
火星 核幔分异 天体物理学
2025/1/6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顺利通过验收预评审和初步移交(图)
射电 系统 天文台
2024/12/23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通过上海与日喀则连线方式组织召开了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验收预评审会,并完成了天线系统初步移交工作。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九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一致同意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通过验收预评审和初步移交,标志着日喀则40米射电望远镜全面进入试运行阶段。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太阳系如何形成?月球有话要说(图)
太阳系 行星 演化
2024/12/23
2024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成都理工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快报》(MNRAS,Letter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内太阳系形成演化的新研究,利用月球的形成限制了太阳系类地行星的质量增生历史,为评估不同的太阳系形成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
紫金山天文台基于“银河画卷”巡天数据更新外银河系旋臂图像(图)
银河 数据 天体物理
2024/12/24
2024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CO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对银河系的认知。新图像覆盖了银盘面上约2/3方位角、银心距约8-26千秒差距范围内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较以往同类观测扩大了约1.5倍。研究成果于12月11日正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基于“银河画卷”巡天数据更新外银河系旋臂图像(图)
数据 银河系 气体
2024/12/22
2024年12月15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团队基于“银河画卷”CO分子气体巡天数据,更新了外银河系旋臂图像,拓展了对银河系的认知。新图像覆盖了银盘面上约2/3方位角、银心距约8-26千秒差距范围内的分子气体旋臂结构,较以往同类观测扩大了约1.5倍。研究成果于12月11日正式发表在天体物理学快报(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
上海天文台在地球自转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地球 气候 空间
2024/12/23
地球极移是指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表面的移动,描述了地球自身在空间的晃动,反映了地球各圈层的复杂物理和运动信息。其中主要表现为著名的“钱德勒摆动”(CW)现象。钱德勒摆动属于地球自转的一种本征模信号,其周期约为433天,首次于1891年被美国天文学家钱德勒从观测证实以来,其物理激发机制一直存在争议。近十年来钱德勒摆动的振幅发生了急剧的衰减变化,其机制可能与大气、海洋等激发作用有关。
上海天文台成功举办“CSST天体测量重要基础与方法研究”课题总结评审会(图)
天文台 天体测量 空间
2024/12/23
2024年11月24日,中国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科学工作联合中心与长三角地区科学中心联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徐汇园区银河报告厅组织召开了CSST首批一类科学研究课题“CSST天体测量重要基础与方法研究”总结评审会。来自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云南天文台、国家天文台、空间应用中心的28位专家和代表参加了...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图)
星系 宇宙 观测数据
2024/12/9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CEA Paris-Saclay)、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Kavil IPMU/ UTokyo)等基于大样本亚毫米波观测数据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确凿证据,开启了对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理解。该研究成果以“In situ spheroid fo...
紫金山天文台领衔国际研究团队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图)
天文台 星系 观测 数据
2024/12/24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CEA Paris-Saclay)、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Kavil IPMU/ UTokyo)等基于大样本亚毫米波观测数据的合作研究,首次发现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确凿证据,开启了对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理解。该研究成果以“In situ spheroid fo...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遥远星暴星系原位核球形成机制(图)
星系 宇宙 恒星 原子
2024/12/8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中心、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等,基于大样本亚毫米波观测数据,首次确凿发现了遥远早期宇宙星暴星系中心通过强烈的恒星形成活动直接形成原位核球的证据。这一发现提出了关于宇宙星系形成过程的全新认知。2024年12月5日,相关研究成果以In situ spheroid formation in distant submil...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ALMA-QUARKS项目首批成果发布——揭示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精细结构(图)
恒星 结构 银河系
2024/12/23
太阳只是银河系千亿恒星中最普普通通的一员,是“个头”比较小的矮星。银河系或者宇宙中存在比太阳个头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恒星。大质量恒星特指那些质量大于8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虽然稀少,但通过超新星爆发、电离氢区、强星风和紫外光子辐射等深刻影响着星系的结构和物质演化。目前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最大质量恒星是位于大麦哲云的BAT99-98和R136a1,质量可达200倍太阳质量。然而,大质量恒星是如何累积如此...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顺利通过验收预评审和初步移交(图)
射电 探测 航天
2024/12/23
2024年11月2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吉林省长白山组织召开了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天线系统验收预评审会,并完成了天线系统初步移交工作。来自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现场考察了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及观测园区,确认天线系统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