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气候学”相关记录1434条 . 查询时间(1.406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双壳类化石证明海水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从西昆仑地区退去(图)
地质 历史 气候
2024/12/24
在地质历史上,古地理演化是影响气候、环境和生物变化的第一位控制因素。海陆格局转换是古地理演化中的一个关键过程,它可能对大洋和大气环流、河流、区域气候、动植物类型和分布等方面的演变具有重要影响。在古高度历史重建中,海陆转换也被用来标记该地区地表隆升的开始:即区域最高海相地层沉积结束时间通常被用来限定该地区地表隆升的起始。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揭示两类大西洋尼诺对飓风的不同影响(图)
气候 观测 数据
2024/12/2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全球海洋与气候研究中心(GOCRC)以及广东省海洋遥感重点实验室(LORS)的王春在研究员团队2024年12月8日在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两类大西洋尼诺—中部型(CA)和东部型(EA)对北大西洋飓风活动的不同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该研究第一作者为LTO博士王海丽,通讯作者为研究员王...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Science Bulletin:全球湖泊热浪加剧(图)
气候 环境 辐射
2024/12/24
2024年12月15日,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单位的多名学者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题为More rapid lake heatwaves的重要研究成果。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湖泊热浪这一湖泊表层水温的极端事件2024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伴随湖泊表层变暖,湖泊热浪的强度和时长...
全球变化被广泛认识到以地表气温和海洋变暖为主要特征,但是作为气候变化重要指标的全球土壤温度如何变化尚不清楚。张井勇研究员作为通讯作者近期发表在《气候与环境研究》的论文基于广泛使用的ERA5-Land再分析数据发现最近几十年全球土壤温度正在加速变暖,2000-2023年的年平均变暖速率超过1980-1999年变暖速率的2倍,研究结果对更好理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
在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发展的秋季,西北太平洋低层大气常出现异常反气旋环流(即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WNPAC),并可持续至次年夏季。WNPAC通过调节东亚冬季风强度,显著影响该区域温度和降水。
植物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对五种沿海绿化常用树种,即杨树(Populus deltoids)、女贞(Ligustrum lucidum)、中山杉(Taxodium ’Zhongshanshan’ )、海滨木槿(Hibiscus hamabo)和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的叶片凋落物分解过程、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利用原位凋落袋方法,监测了270...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热浪的长期趋势及生态系统响应研究方面获新进展(图)
生态系统 气候 数据
2024/12/15
2024年12月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胶州湾站科研人员在胶州湾热浪的长期趋势及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本研究基于历史长期实测数据,揭示了长时间尺度下胶州湾热浪的历史分布模式和发展趋势,率先从生态系统层面探究了浮游生物对热浪的响应趋势,发现了热浪对浮游生物影响的季节异质性,为揭示热浪对近海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供实测数据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在Marine Pollution Bul...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姜继兰等-NPJ: 青藏高原土壤湿度强迫欧洲-东亚同步极端热浪的发生(图)
姜继兰 青藏高原 土壤 气候
2024/12/15
随着全球增暖的加剧,北半球同步极端热浪事件频繁发生。例如,2022年夏季,欧洲和中国南方同时遭遇极端热浪,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等。因此,开展对欧洲-东亚极端热浪同步性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姜继兰博士及其所在团队吴国雄院士、刘屹岷研究员、何编研究员,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樊京芳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孟君研究员,中国气象局干部...
茶叶是一种重要的全球商品,茶叶种植区遍布亚洲、南美洲和非洲。英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小规模和手工茶叶生产也在迅速发展。在这些茶产区,茶叶生产的质量和数量及其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短期天气、季节、年际和长期气候变化高度敏感。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ONCE建立海洋负排放ISO国际标准新平台,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新进展(图)
气候 数据 管理
2024/11/29
第五届“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11月26-27日在海南三亚举行,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院士在开幕式上作了题为“Ocean Negative Carbon Emissions (ONCE)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国际标准”的主旨演讲。会议期间举办了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ONCE)国际标准立项发布会,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和ONCE首席科学家焦念志院士共同主持国...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欧洲科学院院士Spiros Agathos应邀到访烟台海岸带所(图)
气候 资源 金属 污染
2024/11/29
2024年11月25日,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Spiros Agathos应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吕剑研究员邀请到所开展学术访问。访问期间,Spiros Agathos院士做了题为“Emerging Frontiers in Marine Bioengineering”的学术报告,深入探讨了海洋生物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报告指出,随着气候变化和资源枯竭问题的加剧,海...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提出中层水团识别新方法并指明气候模式偏差(图)
识别 气候 评估
2024/11/23
2024年11月14日,海洋所王凡团队在印度洋中层水团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在位势涩度-位势密度坐标下以体积极小值识别水团边界的新方法并评估了气候模式,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水团性质和露头区模拟的普遍偏差及其成因,对改进气候模式、提高气候预测水平具有参考价值。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发表。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出用于CO2捕集的高胺效率固态胺吸附材料(图)
吸附材料 分析 气候
2024/11/15
2024年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生态环境评价与分析研究组(103组)张海军研究员、陈吉平研究员团队在固态胺CO2捕集领域取得新进展。团队利用分子自组装在介孔泡沫硅(MCF)表面键合两种不同链长的偶联剂,构建了有序的“口袋结构”,该结构使得有机胺能暴露更多位点,提高了胺效率和聚乙烯亚胺(PEI)的可及性。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地所研究发现全球热浪变得更加频繁和强烈(图)
气候 评估 分析
2024/11/14
在过去一个世纪,全球气候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暖,这加剧了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高影响事件如热浪的频率显著增加。2022年夏季,中国东部遭遇了近四十年来最强烈的热浪事件;2021年10月,韩国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热浪,造成严重的经济、农业和能源损失。由于热浪对人类健康、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深入研究热浪风险的特征变化、驱动因素,以减轻或预防热浪风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