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群落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群落生态学相关记录169条 . 查询时间(4.242 秒)
痕量气体如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氧化微生物广泛分布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能利用H2和CO作为主要能源来支持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在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贫营养土壤中,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可以与RuBisCO共同作用,通过CBB循环促进碳固定。然而,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对土壤固碳的贡献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大尺度上。
秸秆的有效管理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壤食物网由土壤微生物、小型土壤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组成,对秸秆分解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秸秆还田方式可以影响秸秆的分解途径以及改变土壤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结构组成。目前,针对土壤食物网内多个营养类群的网络互作关系及其对秸秆分解的协同调控作用缺乏深入研究。
城市化将自然土壤转变为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地,对土壤生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城市化如何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以及对泛化种和特化种的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城市土壤生态研究组利用eDNA条形码技术,全面调查了城市中七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栖息地破碎化,城市绿地和农田会给某些线虫类群带来更大的压力,减...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面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失衡和土壤侵蚀等一系列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区域农业发展。因此,覆盖作物用养一体资源高效的生物耕作技术可作为绿色可持续恢复途径应用在退化黑土农田系统中。覆盖作物是在经济作物生长期间或收获后,种植在主栽作物间隙,使土壤在时空尺度上避免裸露的作物。其主要功能包括增加植物源碳输入、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土壤肥力等,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保护性...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该研究通过气候、微生物和植物资源的多学科证据,展示了生态与文化因素在早期农业起源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稻米酿酒的技术过程及其与文化、环境的关联以及这一发现对稻作农业起源与早期社会发展的意义...
传统耕作(如梨耕,MP)会导致土壤结构退化、土壤养分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阻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CAT)相对于传统耕作(CVT)被认为更有益于土壤健康和土壤生态功能。然而,不同耕作方式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特征进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冰川生态系统包括冰上、冰内、冰下和冰前等不同生态系统。这些冰川生态系统位于冰川的不同位置,环境条件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微生物群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不同冰川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物质传输。研究不同冰川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有助于理解冰川生态系统间的连通性和转变,有助于预测冰川生态系统对下游的影响。
近日,热林所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南亚热带典型森林群落结构优化和生态功能提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4年度广东省林学会第六届南粤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创新奖)一等奖。
蕈树科由枫香树属(Liquidambar)的15个种组成。传统分类将热带常绿的种类归为蕈树属,温带落叶树的种类归为枫香树属,它们在形态、地理分布范围和生态习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木本植物群落,其化石花粉被广泛应用于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但是,蕈树属与枫香树属花粉的传统区分方法存在不确定,需要通过增加标本种类、数量以及取自不同地理居群的更多代表性种类的补充研究来评估。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快速消融,形成新的冰湖,为微生物群提供合适的栖息地。随着冰川不断消融,冰川与冰湖之间的距离增加,特别是当冰湖失去与冰川的水文连接后,湖泊生态系统将无法利用冰川提供的养分、沉积物、矿物质等特定资源,冰川对下游冰湖的影响逐渐减弱,可能会影响冰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因此,不同发育阶段的冰湖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可以反映冰川融水的流入、湖泊的化学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
2024年10月11日,海洋所线薇薇研究团队基于长江口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渔业捕捞和径流输入等多重压力源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 7.0)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 8.2)。
2024年10月24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研究员主编的《青藏高原地衣多样性》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研究依托“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项目(2019QZKK0503),对青藏高原地衣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采集,填补了藏北无人区、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等地衣采集史上的空白,从6万余号标本和鉴定的700余种地衣中,提出211个在不同生境中的主要地衣代表物种,反映了当前青藏高原地衣群...
全球每年约有750亿吨农田土壤在侵蚀作用驱动下发生空间重新分布,其中70%–90%的土壤沉积在地势低洼的地带,侵蚀-沉积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可引发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稳定性的变化。近年来,在国家基金委的持续资助下,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王蕊副研究员课题组围绕侵蚀-环境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特征及其对碳循环功能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结果:①在径流和泥沙的共同作用下,沉积区的土壤C...
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热点排放源,其中旱地土壤贡献了近79%的N2O排放量。土壤N2O排放是多个微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传统认为的硝化作用贡献外,旱地土壤中近50%的N2O排放源自反硝化过程。有机物料施用在旱地农田土壤固碳和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大量有机碳源输入可能会刺激N₂O排放从而抵消其固碳效益。此外,旱地土壤的高氮投入也会显著影响反硝化过程中NS...
白垩纪末大灭绝引发了地质历史时期最深刻的生物多样性重组,塑造了当今生物多样性的整合面貌。尽管包括非鸟类恐龙在内的许多标志性类群都灭绝了,但有新的证据表明,某些以前被忽视的类群不但成功度过了大灭绝,形态和习性也没有发生明显改变。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