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1832条 . 查询时间(5.401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荧光-力学共标记系统辅助胃癌侵袭性研究取得进展(图)
力学 系统 蛋白
2025/4/21
癌症的侵袭转移是造成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具体表现为组织硬度的增加,这种硬度增加与生物调节蛋白密切相关。由于调控蛋白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构建组织力学和生物调控蛋白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康复外骨骼机器人研究取得进展(图)
骨骼 机器人 系统
2025/4/21
2025年4月21日,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人机多维度适配与共融交互控制方面取得新进展,面向偏瘫患者下肢康复,设计了一款双侧髋-膝-踝全柔顺驱动康复外骨骼机器人,并提出了一种多层级交互控制方法。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东秀珠研究团队系统阐述古细菌转录后调控机制(图)
东秀珠 系统 细菌 基因
2025/4/19
2025年3月11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东秀珠研究团队在 Trends in Microbiology 在线发表了题为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archaea" 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古菌转录后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其在基因表达调控、环境适应及进化关联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三域生命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视角。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科研人员培育的牧草新品种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审定(图)
植物 蛋白 群体
2025/4/19
202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张文浩研究组和白文明研究组选育的中科1号黄花苜蓿和中科1号杂花苜蓿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苜蓿作为全球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质牧草,具有高产、高蛋白含量、适应性强等特点。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干旱半干旱区域,这些地区冬季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制约着苜蓿的产量和品质。与生产上广泛种植的紫花苜蓿相比,黄花苜蓿、杂花苜蓿具有...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制出抗硫中毒的便携式硫化氢气体检测仪(图)
气体 检测 催化
2025/4/20
2025年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仪器分析化学研究室微型分析仪器研究组(105组)耿旭辉研究员、李盛红副研究员团队与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崔晓菊副研究员团队合作,研制出基于“铠甲”传感材料的抗硫中毒的便携式硫化氢(H2S)气体检测仪,并将该仪器应用于污水处理池和下水道井中H2S气体,以及深海海水中溶解H2S气体的原位检测中。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亚纳米Ir1Cu1双原子低温高效催化烷烃脱氢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原子 低温 催化
2025/4/20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刘洪阳研究员、特别研究助理陈晓雯博士与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南洋理工大学蔡祥滨博士、宁夏大学何育荣教授等团队合作,在富缺陷石墨烯表面精准构建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实现丁烷低温高效制丁烯。同时,通过气氛诱导Ir1Cu1双原子催化剂在“反应气-氧气”的切换下,发生“团聚-再分散”的可逆结构演变,有效解决了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在高温反应中易团聚、易失活的技术瓶...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泥炭地过去百年水文演变方面取得进展(图)
水文 气候 生态系统
2025/4/21
泥炭地土壤碳库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碳库,具有碳密度高、稳定维持极大的依赖于水淹厌氧环境等特点,全球变化及其诱发的水文环境多变造成泥炭地碳汇功能复杂多变,极易成为“碳炸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的两个关键驱动因素,随着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新的人类世时代,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已经对泥炭地水文环境造成不可忽略的影响。厘清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叠加影响下长时序泥炭地水文环境演变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是...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赵方庆团队撰写人工智能驱动的环形RNA发现特邀综述(图)
赵方庆 人工智能 基因 分子
2025/4/19
环形RNA是一类具有特殊环状结构的RNA分子,其独特的闭合结构可抵抗核酸外切酶降解,相较于线性RNA更加稳定。2025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环形RNA在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发育及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望成为多种疾病针对和治疗的新型生物标志物与治疗靶点。此外,随着环形RNA合成技术的发展,环形RNA平台也在RNA适配体、基因编辑和RNA疫苗等领域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环形RNA在细胞内丰度极...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冯晓娟研究组揭示厌氧铁还原驱动土壤碳库加速分解(图)
植物 冯晓娟 土壤 循环
2025/4/19
土壤有机碳(SOC)分解是陆地碳循环的核心过程之一,其强度受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调控。传统热力学理论认为厌氧(或缺氧)环境抑制有机碳分解,但近期研究发现,在某些土壤中缺氧反而可能提升SOC分解速率。这一现象的普遍性及其驱动机制尚未明晰。

陕西省西安植物园当选优良植物新品种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图)
植物新品种 创新联盟 副理事长
2025/4/18

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真核生物隐藏的多顺反子表达能力发掘与技术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基因 进化 酵母
2025/4/20
在原核生物中,功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以操纵子的形式成簇排列,并通过多顺反子转录本实现协同表达。这种多顺反子机制不仅有助于原核生物对复杂生物过程的精确调控,也发展成为一种原核生物特有且高效的基因表达技术手段。然而,随着真核生物进化出依赖mRNA5'端帽结构的翻译起始机制,操纵子结构及多顺反子表达能力丧失,导致常规的多顺反子表达策略难以在真核生物中应用。因此,主流观点认为真核生物已不再具备多顺反子表达能力...

低遗传多样性物种如何长期续存,一直是保护生物学关注的热点问题。雪豹(Panthera uncia)是青藏高原及周边山脉高原生态系统的濒危旗舰物种,其分布范围涉及亚洲12个国家,是全球栖息地海拔最高的大型猫科动物。目前野生雪豹种群数量估计为4,678–8,745只,其中约50%分布于中国;其野生种群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干扰等持续威胁。然而,关于雪豹的种下分类、濒危历史、近交和遗传负...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定量重建三千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图)
演化 历史 气候
2025/4/21
2025年4月17日,国际地学刊物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新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新生代东亚季风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和法国科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中心开展合作,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在南海北部获取的IODP U1501钻孔沉积物,定量重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