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群落生态学”相关记录173条 . 查询时间(2.375 秒)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福建物构所微生物相互作用分析取得新进展(图)
分析 土壤 群落
2025/1/11
微生物大多是结构简单的细胞,广泛分布于深海、土壤、空气、动植物等地球的各个角落,是最早的生命形式之一。由黏附素等内源性化学分子介导的细胞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是驱动其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关键。这种相互作用在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环境演变、生命健康等领域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精准编码并探索微生物种内或种间相互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微生物群落功能与行为,对揭示微生物相互作用与疾病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导微生...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所在eDNA技术解析多维度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图)
解析 群落 评估
2025/1/14
2025年1月6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创新团队和所级南海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创新团队在eDNA技术解析多维度鱼类群落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评估了eDNA技术揭示多维度鱼类多样性的可行性,强调了eDNA技术克服传统方法在评估系统发育多样性方面局限性的价值。相关研究成果以“Advancing fish diversity monitor in degraded m...
有“水体癌症”之称的蓝藻水华是富营养湖库常见的生态灾害,严重威胁水生态健康和供水安全。全球变暖背景下,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中营养湖库中,拉氏尖头藻(Raphidiopsis raciborskii)经常形成蓝藻水华(Jin et al., 2023. Water Research, 245: 120639)。拉氏尖头藻可分为无毒和产毒株系;其中,产拟柱胞藻毒素的藻株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拉氏...
病毒是地球上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生命体。水田和旱地农田土壤在全球范围内对于维持人类粮食需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这两类农田土壤的细菌、真菌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格局已有广泛报道,但对病毒群落地理分布特征的认识仍显不足。此外,土壤病毒也是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重要的载体,但在这两类农田土壤中病毒相关ARG的多样性及分布风险研究尚属未知。
南京土壤所在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固碳功能方面取得进展(图)
生态系统 气体 群落
2024/12/24
痕量气体如氢气(H2)和一氧化碳(CO)氧化微生物广泛分布在土壤微生物群落中,能利用H2和CO作为主要能源来支持微生物的生存和生长,在调节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在贫营养土壤中,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可以与RuBisCO共同作用,通过CBB循环促进碳固定。然而,痕量气体氧化微生物对土壤固碳的贡献及其环境驱动因子尚不清楚,尤其是在大尺度上。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城市土壤生态系统中线虫分布格局方面取得进展(图)
城市环境 土壤 生态系统 群落
2024/12/24
城市化将自然土壤转变为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地,对土壤生物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城市化如何影响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格局,以及对泛化种和特化种的影响,目前仍知之甚少。基于此,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团队城市土壤生态研究组利用eDNA条形码技术,全面调查了城市中七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线虫群落的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栖息地破碎化,城市绿地和农田会给某些线虫类群带来更大的压力,减...
中国科学院研究探明土壤食物网对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响应的生物学机制(图)
土壤 生态系统 群落
2024/12/20
秸秆的有效管理对维持农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农作物秸秆利用率以及利用效果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壤食物网由土壤微生物、小型土壤动物和中型土壤动物组成,对秸秆分解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秸秆还田方式可以影响秸秆的分解途径以及改变土壤食物网各个营养级的结构组成。目前,针对土壤食物网内多个营养类群的网络互作关系及其对秸秆分解的协同调控作用缺乏深入研究。
沈阳生态所在覆盖作物类型调控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限制的季节性动态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作物 土壤微生物 群落
2024/12/22
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农田土壤面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失衡和土壤侵蚀等一系列退化问题,严重制约着国家粮食安全及区域农业发展。因此,覆盖作物用养一体资源高效的生物耕作技术可作为绿色可持续恢复途径应用在退化黑土农田系统中。覆盖作物是在经济作物生长期间或收获后,种植在主栽作物间隙,使土壤在时空尺度上避免裸露的作物。其主要功能包括增加植物源碳输入、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土壤肥力等,被认为是一种新型的保护性...
中国科学院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图)
分析 生态 植物 资源
2024/12/13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该研究通过气候、微生物和植物资源的多学科证据,展示了生态与文化因素在早期农业起源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稻米酿酒的技术过程及其与文化、环境的关联以及这一发现对稻作农业起源与早期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所在保护性耕作土壤微生物驱动养分循环特征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微生物驱 循环 群落
2024/11/29
传统耕作(如梨耕,MP)会导致土壤结构退化、土壤养分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阻碍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CAT)相对于传统耕作(CVT)被认为更有益于土壤健康和土壤生态功能。然而,不同耕作方式如何影响微生物群落和功能特征进而改变土壤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冰上和冰下生态系统对冰前生态系统的不同贡献(图)
生态系统 微生物群落
2024/11/6
冰川生态系统包括冰上、冰内、冰下和冰前等不同生态系统。这些冰川生态系统位于冰川的不同位置,环境条件的差异塑造了不同的微生物群落。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将影响不同冰川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间的物质传输。研究不同冰川生态系统的微生物群落,有助于理解冰川生态系统间的连通性和转变,有助于预测冰川生态系统对下游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蕈树科枫香型(落叶)与蕈树型(常绿)花粉鉴别的新评估与挑战(图)
评估 气候 植物 群落
2024/11/10
蕈树科由枫香树属(Liquidambar)的15个种组成。传统分类将热带常绿的种类归为蕈树属,温带落叶树的种类归为枫香树属,它们在形态、地理分布范围和生态习性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木本植物群落,其化石花粉被广泛应用于古植被与古气候重建。但是,蕈树属与枫香树属花粉的传统区分方法存在不确定,需要通过增加标本种类、数量以及取自不同地理居群的更多代表性种类的补充研究来评估。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冰川影响不同发育阶段的冰湖湖水和沉积物细菌群落(图)
沉积 细菌 群落
2024/11/6
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导致冰川快速消融,形成新的冰湖,为微生物群提供合适的栖息地。随着冰川不断消融,冰川与冰湖之间的距离增加,特别是当冰湖失去与冰川的水文连接后,湖泊生态系统将无法利用冰川提供的养分、沉积物、矿物质等特定资源,冰川对下游冰湖的影响逐渐减弱,可能会影响冰湖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因此,不同发育阶段的冰湖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可以反映冰川融水的流入、湖泊的化学变化以及生态系统的动态。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研究揭示多重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图)
群落 生态系统 系统
2024/10/15
2024年10月11日,海洋所线薇薇研究团队基于长江口生态系统的长期监测数据,取得了两项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气候变化、渔业捕捞和径流输入等多重压力源影响下鱼类种群和功能群落的生态适应性。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IF= 7.0)和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IF=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