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 基因工程 细胞工程 蛋白质工程 酶工程 发酵工程 生物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工程相关记录3106条 . 查询时间(2.546 秒)
柑橘黄龙病被称为“柑橘界的癌症”。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叶健团队等解析柑橘抗黄龙病核心分子机制,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筛选出可有效防控该病害的小肽。这一研究破解了困扰国际农业界缺乏柑橘黄龙病抗性基因的科学难题,并为全球柑橘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家堂团队揭示了全球唯一专性孤雌生殖蛇类——钩盲蛇的基因组奥秘。该研究通过多组学技术破解了钩盲蛇三倍体基因组构成、孤雌生殖的分子机制及其进化意义,为探究脊椎动物多倍体形成和孤雌生殖适应性提供了新见解。
鸡蛋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必需氨基酸,被誉为“天然营养库”;淘汰蛋鸡的鸡肉也是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然后,蛋鸡进入产蛋后期常面临鸡蛋和鸡肉营养价值下降、肠道功能衰退等问题。在当前饲料禁抗、养殖减抗大背景下,急需研发新型、绿色饲料添加剂。
赖氨酸作为人体内含量最为丰富的氨基酸之一,在维持蛋白质功能和稳定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实现细胞内赖氨酸的共价修饰能大幅度推动疾病的病理研究以及相关药物的开发。然而目前已经上市的共价药物仍以靶向蛋白质的半胱氨酸残基为主,这是因为在生理条件下,赖氨酸侧链的氨基处于较低亲核活性的质子化状态而难以实现高效的共价修饰。针对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丁克课题组开发出一种新型的赖氨酸共价修饰结构—...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张勤教授团队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Improving multi-trait genomic prediction by incorporating local genetic correlation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三种整合局部遗传相关信息的多性状基因组预测方法用于提高基因组预测准确性。
扦插是基于离体茎秆或叶片基部再生不定根而实现的,是农业和园艺生产中常用的扩繁技术。当茎秆或叶片离体后,伤口和环境会带来胁迫影响,例如失水、渗透胁迫、活性氧爆发和环境微生物影响等(Plant Commun. 3:100306,2022)。离体的植物器官如何快速响应伤口和胁迫,如何在胁迫环境中完成不定根再生过程,对于这些科学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我们提高扦插的成功率。
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作为重要的环境信号,光广泛参与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当植物幼苗出土见光后,光信号迅速激活光形态建成,表现为下胚轴生长抑制、子叶张开变绿以启动光合作用。这是植物早期生长的关键性阶段之一。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复杂而精密的光信号转导系统,通过精细调控光形态建成,实现对动态光环境的高效响应。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81925001、82330070、82100004、82300063)等资助下,同济大学徐金富教授团队,在支气管扩张症(简称支扩)患者“肠-肺轴”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肠道细菌埃格特迟缓菌衍生的代谢物通过损害中性粒细胞功能加重细菌性肺部感染(A Gut Eggerthella lenta-derived metabolite impairs neutrop...
真菌同种异体识别是一种关键的生物学机制,能够防止细胞质混合、抵御真菌寄生,并通过诱导细胞溶解性死亡维持种群健康和生态平衡。然而,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前期研究表明,丝状真菌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中的基因RCD-1在不同菌株中编码两种同源蛋白,即RCD-1-1和RCD-1-2。当不同菌株发生细胞融合时,这两种蛋白介导同种异体识别并触发细胞死亡。尽管RCD-1蛋白与哺乳动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03055、22403068、32100422)等资助下,深圳湾实验室张浩岳团队与黄恺团队合作,在基因组折叠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创新性地结合组学实验与高分子物理模拟方法,成功揭示了染色体结构维持复合物(SMC)在基因组高级结构重塑中的复杂协作与拮抗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以“Extensive mutual influences of SMC comple...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晓团队在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Checkpoint kinases regulate the circadian clock after DNA damage by influencing chromatin dynamic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粗糙脉孢菌检查点激酶CHK1和CHK2响应DNA损伤,并通过重塑染色...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东秀珠团队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in archaea”的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古菌转录后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探讨其在基因表达调控、环境适应及进化关联中的核心作用,为全面理解三域生命基因调控网络提供了新视角。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其基因组庞大、高度重复且为异源六倍体,导致其完整组装长期面临挑战。2018年,国际小麦基因组测序联盟(IWGSC)发布了中国春小麦参考基因组,成为世界范围内小麦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参考基因组,为小麦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以及育种改良工作提供了关键支撑,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进步。然而,当下该基因组组装中仍存在大量未解析的...
2025年2月26日, 国际学术期刊Neur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沈义栋研究组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鄢秀敏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 “Macrophage-derived CTSS drives the age-dependent disruption of the blood-CSF barrier” 。该研究发现,在衰老过程中,脑室...
大豆是人类与家畜植物性蛋白质和油的重要来源。目前,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加速大豆育种颇为重要,而揭示关键基因和大豆器官发育的调控网络则对分子设计育种至关重要。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