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太阳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太阳物理学相关记录106条 . 查询时间(1.296 秒)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合作,利用了太阳动力学天文台(SDO)和1米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VST)的成像数据,对2022年5月9日至10日间发生的太阳活动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了X1.5级太阳耀斑如何导致太阳黑子磁场的显著重新排列。相关研究成果"Rearrangement of sunspot magnetic field caused by an X1.5 ...
月表水的来源和保存是月球科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对月球水资源的分布和提取利用、认识无大气天体表面水的形成演化以及类地行星水来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前期的遥感探测和样品分析揭示了月壤中普遍存在太阳风成因水(OH/H2O),然而太阳风成因水的演化以及月表分子H2O的存在与否仍存在争议,限制了对月表水形成和保存过程的认识,需结合月球样品分析开展深入的研究。
太阳大气从几千度光球传输并加热最外层的日冕大气至百万度,一直是太阳物理领域未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日冕加热问题,经过长期研究人们普遍认为磁流体动力学波和小尺度的磁重联是日冕加热机制的主要来源,然而其中具体模拟和观测尚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因此解决日冕加热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证明磁能从内部到大气的传输与释放过程。
地磁暴是一种剧烈的地磁扰动现象,会对包括通信、导航、电力设施和卫星在内的各种系统产生显著影响,研究地磁暴恢复相形态有助于预测空间天气影响何时消退以及改进空间天气预报。阿尔芬波是太阳风中常见的波动类型,被认为是太阳风中南向行星际磁场的重要来源。先前的研究表明,阿尔芬波在极端地磁暴的恢复阶段起着重要作用,导致更长的两段式恢复,并且阿尔芬波的持续事件和磁暴的持续时间高度相关。
近期,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日球射电研究课题组,利用帕克太阳探针(PSP)上射电频谱仪的抵近太阳观测资料,发现了一类明显不同于II型和III型射电暴的新型太阳射电暴——太阳孤波辐射。新型的小尺度太阳孤波辐射的发现是太阳射电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有望为探索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尤其是太阳大气磁等离子体活动在粒子动力学尺度上的“元过程”提供有力的新型探测诊断手段。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与研究基地的向南彬博士,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赵新华研究员和云南民族大学的邓林华教授等,在日冕整体自转与太阳多尺度磁结构的关系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对于弄清日冕自转变化的驱动源具有重要意义。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 
2023年12月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通过深入分析丽江日冕仪散射光的抑制方法,结合图像分割法计算日冕与散射背景的强度,首次发现日冕仪中心附近洁净度对日冕散射背景产生了更大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上。
2023年11月30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太阳物理》(Solar Physics)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生沙飞扬等人的研究成果,通过深入分析丽江日冕仪散射光的抑制方法,结合图像分割法计算日冕与散射背景的强度,首次发现日冕仪中心附近洁净度对日冕散射背景产生了更大影响。
在建筑物中,减少空调、暖气等室内温控设备的过度使用,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窗户作为太阳光辐射能量进入建筑室内的主要媒介,安装可以阻挡太阳光辐射和调节室内温度的智能化窗户对于构筑节能建筑至关重要。现有的智能窗户主要是通过透明和不透明两种光学状态间的切换来调控太阳光辐射,这一调控过程往往为了阻挡更多的太阳光辐射而牺牲了部分可见光的透过,从而影响室内采光照明。此外,通过有限的刺激响应使得这些...
2023年3月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员,清晰地观测到一个太阳暗条被新浮现磁系统分裂并由磁重联导致暗条重新合并。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天体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该项工作由云南天文台薛志科青年研究员和闫晓理研究员等人共同合作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张小娟与邓林华研究员在日冕物质抛射的空间分布方面获得了新进展,研究结果对于理解爆发性大尺度磁结构在南北半球上的耦合模式以及日球环境的动态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成果以“Hemispheric distribution of coronal mass ejections from 1996 to 2020”为题发表在《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杂志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太阳上小尺度振荡磁重联可以促使一个中间暗条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该项工作由云南师范大学孙霞、梁红飞以及云南天文台闫晓理(通讯作者)等人合作完成。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抚仙湖太阳观测和研究基地与云南师范大学相关人员通过合作,发现太阳上小尺度振荡磁重联可以促使一个中间暗条的形成。相关研究成果于202年2月24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物理学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该项工作由云南师范大学孙霞、梁红飞以及云南天文台闫晓理(通讯作者)等人合作完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和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邓辉教授、王锋教授(共同通讯作者)、李霞等人在日冕物质抛射的角宽度分布领域取得新进展。该项研究通过揭示不同角宽度的日冕物质抛射具有的不同准周期,为太阳和空间物理学家建立日地关系的因果链、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提供了新的线索。这一成果以“Quasiperiodic Variations of Coro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