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体测量学”相关记录410条 . 查询时间(1.89 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苑震生等与合作者,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拟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首次观测到格点规范理论中的禁闭相与非禁闭相转化的微观动力学过程,为剖析复杂的量子多体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2025年1月6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物理学》(Nature Physics) 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异常类星体的筛选中取得新进展(图)
星系 天体测量 宇宙
2025/1/11
2025年1月4日,由上海天文台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天文台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开发了一套高效的异常类星体筛选方法,将目前成对的活动星系核(AGN)候选体数量提升4倍以上。相关研究成果于2024年12月11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图)
天文台 射电 测量
2025/1/11
2024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中国VLBI网主题报告会暨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
2023年9月,在探月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相继启动了位于吉林长白山和西藏日喀则两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现已圆满完工。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多通道雷达高多普勒容限相位编码波形设计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空间 信息 遥感
2025/1/14
多通道雷达系统因其在目标探测、跟踪、成像和识别方面的卓越性能2024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多通道雷达系统,宽带矢量噪声雷达通过在一组正交极化天线通道上同时发射随机正交电磁信号,然后利用矢量匹配滤波器来并行接收和处理到达每个通道的目标散射回波,从而实现对复杂目标全极化散射信息的高分辨率、快速、精确测量,体现了噪声雷达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空间引力波探测相位计研究获进展
空间引力 探测
2025/1/5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级联积分梳状(CIC)抗混叠滤波器被用于相位计的抗混叠降采样。而CIC滤波器通带不平坦,意味着不同频率下的衰减不同。因此,在需要对相位真值高精度测量的领域,传统的降采样方法并不适用。2024年12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团队采用基于CIC插值二阶多项式(ISOP)架构的滤波器,用于补偿衰减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Optimization Design of Decimation...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中心科研人员的首次观测验证地球大气中高阶太阳潮汐谐波(图)
观测 地球 大气 太阳
2024/11/29
潮汐现象在天体系统中普遍存在,当一个天体围绕另一个天体运动时,潮汐效应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它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然而,现有的研究几乎全部集中在低频率的潮汐谐波上,对于高频潮汐谐波的关注较为匮乏。尤其在地球大气层中,是否存在高频谐波一直存在争议,主要难点在于如何将这些潮汐信号与偶发的区域重力波加以区分。随着“子午工程”多年来的观测积累,多经度数据的联合分析成为可能,推动了这一领域的重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中国天眼和中国VLBI网探路性脉冲星联合观测获得成功(图)
观测 射电 探测
2024/11/24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联合国内多家兄弟单位一起组织了中国天眼和中国VLBI网(CVN)的探路性脉冲星联合观测并获得成功在获得多项技术经验的同时又发现多项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成果2024年11月20日发表于《Chinese Physics Letters》。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等利用瓦级皮秒激光器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图)
天文台 激光器 空间 观测
2024/11/1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紫金山天文台联合改造德令哈青海观测站1.2米望远镜,利用瓦级的皮秒激光器实现了对空间碎片的高精度激光测距。空间碎片目标测量最远距离为1620.5 km,雷达散射截面积为2.41㎡,测距精度达到10.64 cm。该团队实现了单套激光器系统既可开展合作目标卫星厘米级高精度测距又可实现高精度空间碎片观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上。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所重建黄土高原全新世粉尘通量并揭示动力机制(图)
地球环境 动力机制 集成
2024/11/1
风成黄土是重建过去多尺度粉尘活动及其与气候相互作用的载体。此前,科研人员以黄土高原黄土为材料,开展了较多构造、轨道尺度的粉尘活动研究,但基于实测年代标尺对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粉尘活动高质量重建及其动力机制研究较为缺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领衔初步实现日冕磁场的常态化测量(图)
测量 演化 观测
2024/10/2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12425301)资助下,由北京大学田晖教授领导的一个国际合作团队,首次初步实现了日冕磁场的常规测量,揭示了日冕磁场在约8个月时间内的演化规律。研究成果以“观测日冕全局性磁场在8个月内的演化( Observ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un’s global coronal magnetic field over 8 months)”为题于20...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在宽带圆极化超表面阵列天线研究中获进展(图)
空间 卫星 通信
2024/10/11
圆极化天线具有抑制法拉第旋转效应、减小雨雾干扰、抗多径干扰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卫星通信、导航和雷达等系统中。在实际应用中,高增益天线能够满足更多的需求,而阵列技术是实现高增益天线的直接有效的方式。与窄带天线相比,宽带天线使雷达系统具有更好的抗干扰特性,并能够提高雷达探测能力。因此,宽带圆极化微带阵列天线凭借诸多优势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张石磊课题组在磁斯格明子晶格动力学的实验观测上取得进展(图)
拓扑 张石磊 动力学 观测
2024/12/10
2024年9月23日,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张石磊课题组利用时间分辨X光磁散射技术观测到了磁斯格明子晶格动力学的“隐藏”转动模式,提出了手性晶格矩的理论模型,为磁斯格明子的微观动力学和对其有效的调控手段提供了新思路,研究成果发表于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2024年9月10日,国际科学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上海交通大学联合主导的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团队基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以及欧空局的Gaia卫星数据,通过视向速度方法和天体测量方法,在双星系统中成功发现了一颗位于黑洞质量间隙的小质量黑洞。
新疆天文台使用VLBI多相位中心技术揭示双AGN在pc尺度上的射电辐射性质(图)
射电 辐射 天体测量
2024/8/9
星系并合是星系宇宙学演化的重要阶段。在星系并合过程中,潮汐作用可能会触发正在并合的两个星系中心黑洞的吸积和反馈,从而形成双活动星系核(AGN),但目前观测证认的案例非常稀缺。双AGN进一步并合有可能形成超大质量双黑洞系统,是宇宙中低频引力波的主要来源。研究双AGN的辐射性质不仅对理解星系的并合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对未来多信使天文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具有极高的...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精密测量 气体 非平衡动力学
2024/7/19
2024年7月4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