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天文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天文学相关记录103条 . 查询时间(2.679 秒)
2024年10月21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在大质量恒星演化模型模拟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人员利用一套恒星演化模型模拟了质量介于50到150个太阳质量之间的大质量恒星在WNL型星阶段的演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演化程序中引入了一个新发展的k−ω模型,这个模型能够更形象地模拟大质量恒星内部复杂的对流超射现象。
恒星形成区的气体加热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对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了解这些区域的气体加热所起的关键作用,有助于阐明驱动恒星形成和塑造星系演化轨迹的潜在机制。
2024年8月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员的科研团队与西班牙加纳利天体物理研究所、美国圣母大学物理系和美国核天体物理中心的合作者,在LAMOST中分辨率光谱中发现了一颗目前人类已知的铕元素含量([Eu/H])最高的恒星,约是太阳中铕元素含量的6倍。经后随高分辨率光谱观测,研究团队发现,这颗铕元素含量最高的恒星还是一颗快中子俘获过程元素增丰的薄盘恒星,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在银河系薄盘中发现此类...
2024年7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鑫团队基于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JWST)近红外光谱仪采集的数据,针对一个132亿年前的高红移星系的星族与星际介质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精确刻画,发现其中有可能存在第一代恒星。该工作以快报形式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2024年7月24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团组利用高分辨毫米波/亚毫米波干涉阵(ALMA)数据,报道了目前唯一有重复爆发式吸积的大质量原恒星M17 MIR以及由重复爆发式吸积引起的间断式高速分子喷流。相关研究成果以M17 MIR: A Massive Star Is Forming via Episodic Mass Accretion为题,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
2024年7月22日,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博士研究生吕成龙,在导师艾力·伊沙木丁研究员的指导下,证认了765颗盾牌座δ型脉动变星(δ Scuti)并给出了它们的恒星参数,对其中得到了星震学指数的样本分析发现星震学指数与恒星参数可能存在相关性。相关成果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A&A,2024,686,A174)。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与新疆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赵德在导师王娜研究员、袁建平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CRAFTS)发现的脉冲星PSR J1846−0513进行了测时研究,测得该脉冲星处于双星系统中,其运行轨道是椭圆轨道,周期为0.61天,偏心率为0.208。该脉冲星的伴星质量大于或等于太阳质量的1.28倍,是一颗中子星,系统总质量为太阳质量的2.63倍。探测到相对论...
2024年7月12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分子云与恒星形成”研究团组利用高分辨毫米波/亚毫米波干涉阵(ALMA)数据,研究报道了目前唯一有重复爆发式吸积的大质量原恒星M17 MIR以及由重复爆发式吸积引起的间断式高速分子喷流,为大质量恒星形成的爆发式吸积理论提供了可靠的观测证据,进一步加深了对大质量恒星起源问题的认识。相关成果以“M17 MIR: A Massive Star Is Formi...
2024年7月9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围绕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 CHES)空间探测任务开展了先期研究,揭示了探测目标类日恒星活动性导致的天体测量噪声,进而估计了恒星周围宜居带类地行星的探测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
2024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郭彦君博士与合作者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发表了基于LAMOST DR8中早型速逃星星表及其性质的研究工作。该研究通过利用LAMOST DR8中已发表的早型星星表及其视向速度测量值,结合Gaia DR3所提供的天测数据,证认出了229颗早型速...
球状星团是一种受自引力束缚的高密度恒星集群,其演化年龄一般超过百亿年,是宇宙中最古老的天体系统之一。球状星团中的恒星经过数十亿年的演化,存在着大量脉冲星,通过了解其性质,可获取球状星团的动力学演化过程、星族合成路径等信息。中国天眼FAST是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历史性高灵敏度可对球状星团开展最深的射电脉冲星搜寻和观测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王挺贵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2024年4月7日对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AT2023lli进行了多波段高频次监测,发现光学紫外光变曲线峰值之前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显著的“鼓包”特征,并发现X射线呈现出“间歇性”辐射的特征。这些演化新特征为揭示此类事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相关成果2024年3月26日以“AT2023lli: A Tidal Disruption Event with...
大质量恒星演化末期通常会产生核心塌缩超新星爆发。大量引力势能瞬间释放,引发的激波以约十分之一光速传播,迅速突破恒星外层,并产生黑体温度达到十万开尔文的瞬时辐射。这一极早期信号,也是激波穿透濒死恒星的躯壳并记录沿途复杂物理过程的旅行日志,因而携带了激波传播、超新星爆发几何性质及周围环境等关键信息。高速的激波在短短几小时内便耗散于空间,而现今的观测记录也仅限于单色,且都开始于恒星坍缩爆炸后数小时。因此...
SAGES (Stellar Abundance and Galactic Evolution Survey)巡天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多个天文研究单位(新疆天文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Steward天文台、乌兹别克斯坦兀鲁伯天文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大学等单位)参加的国际联合巡天项目(项目PI为国家天文台赵刚院士)。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极不寻常的行星系统,它由6颗行星组成。这些行星都比地球大,但比海王星小,围绕着附近的一颗恒星运行。相关论文近日发表于《自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