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保护学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防护林学 经济林学 园林学 森林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 林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林学相关记录2935条 . 查询时间(1.114 秒)
2025年4月16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主导的“长江鲟自然繁殖试验”取得突破。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首次在赤水河实现自然产卵并孵化,迈出了长江鲟野外种群恢复的关键一步。
亚洲栽培稻驯化历史可追溯至一万年前的普通野生稻。 面对全球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加剧的双重压力,如何将野生稻历经万年锤炼的“生存智慧”注入现代品种,培育出兼具高产潜力与抗病抗逆特性的“超级水稻”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然而,传统依赖单一参考基因组的研究模式譬如以管窥天,仅能捕捉水稻遗传多样性的冰山一角。因此,亟需构建高质量、大规模的野生稻泛基因组,剖析其广泛的多样性,挖掘其耐逆、抗病等优良性状的遗传变异宝...
小桐子(Jatropha curcas)又名麻疯树,是大戟科多年生木本油料植物,因其种子含油量高(30-40%),是生产生物柴油的理想原料。适合在热带干旱地区种植,且不与粮食作物竞争。然而,受遗传多样性限制,小桐子表现出晚熟、产量不稳定及抗逆性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商业化发展。2025年来,小桐子根腐病在多个种植区域广泛发生,导致叶片脱落、茎腐烂和产量下降,影响了小桐子的规模化种植。
2025年3月,刘睿课题组发展了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的表—界面亚微米尺度温度场分布测量方法,该方法为深入研究反应发生在表面还是界面这个有趣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研究以“Surface-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Based Spatial Temperature Profiling in Space-Confined Hollow Carbon Nano...
全球范围内,高达31000余种附生维管植物(以下简称“附生植物”)生长于营养极端贫瘠的林冠生境,由于其多数物种与地面土壤缺少直接连接,通常面临着比陆生植物更为严峻的氮磷限制。
2025年3月13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马关报春Primula chapaensis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首次开花,标志着马关报春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马关报春因分布范围狭窄,生境破碎化严重,零星分布,野生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即将面临灭绝,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的受威胁等级为濒危(EN:A2c),同时被纳入《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规划(2...
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因其较强的耐寒性和耐旱性,自1955年引种至科尔沁沙地南缘用于固沙造林成功后,逐步在周边及三北地区推广。目前,沙地樟子松已经成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三北工程)中最重要的常绿针叶造林树种(图1a)。然而,早期引种的樟子松固沙林在林龄达到35~40年后,出现了枝叶黄化、生长衰弱、病虫害发生,...
2025年3月3日是第12个“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国家林草局发布,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增加资金投入,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旗舰物种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野外种群数量持续增长。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有陆生脊椎动物约3100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有高等植物3.8万余种,其中珍稀濒危野生植物4000余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种植。由于干旱会显著抑制苜蓿的生长并加速开花,严重影响其产量和牧草品质。随着气候变暖导致的干旱频率和严重程度持续增加,苜蓿在全球范围内的种植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挖掘和利用苜蓿耐旱基因,揭示其调控机制,对培育耐旱苜蓿种质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近期将持续推进“清风行动2025”和清山清套专项行动,并组织开展春季鸟类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全力守护自然生态安全。
2025年2月18日,由我校吴家胜教授主持的“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主要木本粮食树种高产与品质形成调控机制”启动会在东湖校区召开。会议分为项目启动仪式、项目和课题实施方案质询、项目实施方案内部研讨三个环节,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进行。
全国树木总数约1426亿棵     树木  总数  科学通报       2025/2/26
中国有多少棵树?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由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综合运用高精度无人机激光雷达和人工智能技术,首次对全国树木数量进行了精细测算,绘制出我国首张“树密度地图”。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森林平均树木密度为每公顷689±17株,全国树木总数为1426±3.5亿棵,相当于平均每位中国人拥有100棵树。日前,该研究成果在《科学通报》发表。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柳杉记录了千年的风雨,银杏承载着物种的秘密,天目铁木则是‘地球独生子’。我的工作,就是守好这些故事,把它们一直讲下去。”晨曦微露,薄雾氤氲,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天目山保护区”)林业高级工程师、护林员赵明水站在古柳杉群下,讲述着天目山亿万年的自然奇迹。
2025年2月11日上午,杭州园林图书馆举行《中国园林》杂志捐赠仪式。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杭州市园文局原局长施奠东、《中国园林》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社长金荷仙、杭州市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吕雄伟、秘书长钱小平等出席捐赠仪式。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与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在茫茫大山中寻优树、于寂寂深林间育良种,推动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取得重大成果。他们选育的杉木良种已推广至15省份,造林面积达3000多万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