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等离子体物理学”相关记录556条 . 查询时间(12.28 秒)

中国科学院地球磁尾高速电子流研究获进展(图)
地球 电子 等离子体
2025/4/23
高速等离子体流作为能量和物质传输的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地球磁层、太阳风和行星等离子体环境中。地球磁尾作为太阳风-磁层耦合的关键区域,其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向近地空间输运是引发空间天气爆发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磁场重联加速产生的高速离子流是磁尾等离子体和磁能输运的主要媒介。此前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已对高速离子流的产生、演化和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关于等离子体中另一个主...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提出基于啁啾脉冲的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等离子体临界面演化诊断方法(图)
聚变 等离子体 界面 演化
2025/4/23
2025年4月2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啁啾脉冲的惯性约束聚变实验中等离子体临界面演化的诊断方法。相关研究成果以“Ultrafast characterization of plasma critical surface evolution in 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 experiments with c...

中国科学院探索宇宙早期物质形态演化新探针提出(图)
宇宙 演化 等离子体
2025/4/24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雍高产团队通过分析重离子碰撞后产生的粒子“指纹”,提出了可能揭示夸克胶子等离子体出现的关键指标,为探索宇宙诞生之初的物质形态演变提供了新视角。

高速等离子体流作为能量和物质传输的主要途径,广泛存在于地球磁层、太阳风和行星等离子体环境中。地球磁尾作为太阳风-磁层耦合的关键区域,其储存的物质和能量向近地空间输运是引发空间天气爆发性过程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磁场重联加速产生的高速离子流是磁尾等离子体和磁能输运的主要媒介,过往的卫星观测和数值模拟已对高速离子流的产生、演化和作用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然而,对于等离子体中另一个主...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磁体超大尺寸内馈线竣工交付(图)
核聚变 等离子体
2025/4/26
2025年4月11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磁体馈线采购包项目迎来关键节点,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研制的最后一套校正场线圈内馈线部件在合肥竣工并交付起运ITER现场 。该部件的竣工交付,标志着ITER磁体馈线系统中所有超大部件的研制任务顺利完成。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快动力学揭示1T-TaS2中演生新奇量子态(图)
动力学 量子 光谱
2025/4/17
探索和揭示新兴量子态一直是凝聚态物理前沿课题之一。超快光谱学因其特有的极高时间分辨特性而揭示凝聚态物理中的诸多未解之谜。层状电荷密度波(CDW)材料为揭示这些新兴物理现象提供了理想的研究平台。1T-TaS2作为典型的电荷密度波材料,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经历连续的电荷密度波相变,很多研究主要聚焦在公度-近公度电荷密度波相变,对于180K以下的公度电荷密度波相的研究较少,仅有少许研究报道了1T-TaS2...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中国学者首次分析揭示质子内部横动量依赖的螺旋度分布(图)
核子 量子 动力学
2025/4/17
2025年3月28日,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团队—横向核子层析合作组—在质子自旋结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成功提取了质子中横动量依赖的部分子螺旋度分布函数(TMD helicity distributions)。这一研究成果以“First Extraction of Transverse-Momentum Dependent Helicity Distribut...
中国科学院研究发现基于超氧阴离子的过氧化氢酶催化机制(图)
离子 酶催化 活性
2025/3/6
过氧化氢酶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血红素铁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主要是分解H2O2,产生H2O和O2,以保护生物体不被过氧化氢毒害。当前,过氧化氢酶的主要研究方向为H2O2的分解机制及其生理功能研究,但过氧化氢酶的O2的代谢利用机制未见报道。有研究发现,过氧化氢酶EasC利用O2催化麦角生物碱核心骨架四并环结构中C环合成时不需要额外添加NADPH等还原剂,推测其可能代表未知的氧气激活与氧同化机制。

2025年3月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陈祥松团队在3-岩藻糖乳糖(3-FL)生物合成领域取得新进展,成功构建了一种高效生产3-FL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实现了3-FL产量的显著提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青海盐湖所在青藏高原盐湖粉尘排放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青藏高原 离子 金属
2025/4/17
盐尘暴(SDS)是由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干涸湖床和周围含盐土壤的风蚀引起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与普通沙尘暴不同,盐尘携带了大量的可溶性盐离子、重金属等物质,对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高估了海洋气溶胶对内陆地区可溶性离子的贡献,忽视了盐湖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岛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实现亿度千秒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图)
装置 等离子体 聚变
2025/4/26
2025年1月20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装置获得重要成果,成功实现了上亿度1066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创造了托卡马克装置高约束模运行新的世界纪录。亿度千秒量级稳态高约束模的实现充分验证了聚变堆高约束模稳态运行的可行性,是聚变研究从基础科学研究迈向工程实践的重要进展,把聚变能源的研发进程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对聚变堆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受邀参加第10届东盟等离子体与聚变培训班(图)
东盟 等离子体 聚变
2025/2/18

20225年1月7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健康所杨良保研究员课题组在Cu2O1-x-超晶格诱导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no Letters上。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首台国产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成功研制(图)
低温 系统 等离子体
2025/1/16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真空团队和安徽万瑞冷电科技有限公司组成了联合团队,针对制冰、切割及加速等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经过将近一年时间研发及工艺摸索,掌握了弹丸制备和加速的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可常稳态运行的弹丸注入系统。经过测试,该系统发射弹丸尺寸可达12mm3 /发,发射频率在1-10Hz范围内可调,最大弹丸发射速度大于300m/s,性能达到了国际上同类产...

首台国产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研制成功(图)
低温弹丸 连续注入系统 等离子体
20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