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相关记录45条 . 查询时间(2.255 秒)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线萃取式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装置》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图)
烃源岩 地层 天然气
2024/5/21
由于自然界烃源岩地层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生烃过程可能同时伴随着排烃作用,故热压作用下的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设备应能够同时模拟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并得到排出烃、滞留烃的定量结果。但当前国内外的生排烃模拟实验设备仅仅具有在线排烃定量的功能,要进行滞留烃的定量,只能将固体样品取出,粉碎后再进行溶剂抽提定量,此过程操作繁杂,且极易导致挥发性组份的损失。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刘清梅、蒋文敏等-CG,MPG:甲烷团簇同位素(Δ13CH3D和Δ12CH2D2)测试的绝对参考体系及在塔里木盆地深层天然气来源判识中的应用(图)
刘清梅 蒋文敏 同位素 测试 天然气
2024/5/21
甲烷(CH4)是最简单有机物。一方面,它是重要的清洁能源,提供了全球能源总消耗量的20%;另一方面,它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大气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在百年尺度上是二氧化碳的28倍。此外,甲烷还是生命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被视为生命起源的一种示踪剂。因此,明确甲烷的形成和演化对于预测全球能源储量、评估大气甲烷收支和探索生命起源等至关重要。
广州地化所:不同类型原油热解生成的焦沥青中键合态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地质意义(图)
焦沥青 天然气 催化
2024/1/10
焦沥青是原油热裂解过程中所形成的不溶于有机溶剂的固体残渣。由于其可作为桥梁沟通石油/天然气与烃源,为油气的成因及演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广受关注。运用常规索氏抽提从焦沥青中获取的游离态生物标志化合物(生标)普遍含量极低且经历了强烈的热蚀变,导致无法有效地揭示其原始生源信息,从而阻碍了传统生物标志化合物手段在高热演化地区的有效应用。前人提出,键合态生标因受到大分子结构的保护,具备较强的抗热降解能力。因此...
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提升6%
地质资料 资源 油气地质资料
2022/7/6
自然资源部办公厅日前发布的《关于2021年度全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显示,2021年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率达92.7%,比上年提升6个百分点,油气地质资料补交全面完成。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合成气直接高效转化制备异构烷烃汽油(图)
烷烃汽油 合成气催化 石油资源
2022/3/28
2022年4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碳基能源纳米材料研究组(DNL2102组)潘秀莲研究员、包信和院士团队在合成气催化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高选择性制备异构烷烃汽油(OXZEO®-TG)。合成气是煤、天然气、生物质等碳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平台,其中碳-碳键偶联的精准调控一直是合成气化学研究领域最核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团队提出的OXZEO®催化概念实现了合成气一...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郝芳院士团队在页岩天然裂缝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页岩非构造裂缝的成因》(Origins of non-tectonic fractures in shale)发表于地球科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孟庆峰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郝芳院士和孟庆峰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唯一署名单位。本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
李森,朱红涛* 等资源学院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AAPG Bulletin, 2019. Seismic-based identification and stage analysis of overlapped compound sedimentary units in rifted lacustrine basins: An example from the Bozhong sag, Bohai Bay Basin, China
三维;地震;数据;油气;勘探
2021/10/20
近日,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朱红涛教授团队在国际顶级石油地质期刊《AAPG Bulletin》上刊发研究成果,系统建立了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陆相断陷湖盆复合沉积体识别及期次划分方法,并以渤海湾盆地东营组大型辫状河三角洲为实例,以所建立方法为指导,精细解剖了辫状河三角洲各期次地震反射结构及平面展布形态,重建三角洲沉积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对陆相断陷湖盆无井、少井区沉积储层精细刻画及含油气圈闭评价具有重要的理...
一种新的辉石晶体生长机制获揭示
辉石晶体 生长机制 揭示
2021/7/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周金胜、研究员王强及其合作者,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辉石晶体生长机制。相关研究6月4日发表于《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
围绕海南自贸港建设需求 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一批海洋地质创新成果
海南自贸港 中国地质调查局 海洋地质 创新成果
2021/3/17
为支持海南省建设,近日,在系统调查与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了一批海洋地质创新成果,共编制完成相关地质图集2套,新发现大型海砂矿区1处,评价优选南海油气资源矿权区3块。其中,图集为首次系统开展海南海岸带资源与环境调查的研究成果,已提交海南省用于海岸带保护与利用综合规划编制,为海岸带产业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
病毒被认为是世界上丰度最高和多样性最多的生物体,在土壤、海洋、河流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油藏是一个储藏石油的地下深层环境,虽伴有高压、高盐和缺氧等极端环境条件,但仍然栖息着大量微生物,微生物提高采收率技术就是基于对油藏采油功能微生物的定向调控作用。有学者曾在油藏环境中检测到病毒基因序列,但其丰度和多样性乃至生态功能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
科学家揭示中国东部第三纪海侵迹象
科学家 中国东部 第三纪海侵迹象
2020/9/25
中国东部白垩纪晚期至第三纪早期,发育了大量内陆含盐油气盆地,如胜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苏油田和江汉油田等。自1979年在胜利油田发现海生枝管藻与龙介虫化石,中国东部是否发生过海侵成为石油学界争论的重点,海侵所在的层位往往富集蒸发岩与主力烃源岩,因此这一问题造成持续多年的学术争论。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王淼、陈勇在烃源岩排烃压力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淼 陈勇 烃源岩 排烃压力 Geology 地质学
2020/4/28
近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王淼、陈勇教授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地球和大气科学系Matthew Steele-MacInnis博士团队合作,在烃源岩排烃压力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富有机质页岩生排烃流体超压的直接证据》(Direct evidence for fluid overpressure dur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靳子濠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全球助研金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靳子濠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 全球助研金 油气储层地质学 地质流体
2020/4/28
近日,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官网公布2020年度AAPG全球助研金获得者名单,我校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靳子濠入选,获1250美元资助。
近日,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官网公布了2020年度AAPG全球助研金获奖名单,由地科院谭秀成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熊鹰成功入围并获得3000美金的最高额资助,这是我校研究生首次获得该项目资助。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提出油源的机器识别模型(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 油源 机器识别 油源识别 石油地质科学
2019/8/2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油气资源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张刘平及其合作者,通过理论分析提出,机器识别可更好地解决油源对比问题。他们根据前期提出的指标构建原理,制定了大量油源对比候选指标,并利用机器自动选出22个对比能力较强的指标,进而建立判别模型。经验证,判别模型的原始正确率达96.8%,交叉检验正确率达89.4%,显示了较强的判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