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相关记录2089条 . 查询时间(2.057 秒)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全球粮食系统的韧性。近年来小麦产量增益速度显著放缓,生物与非生物逆境胁迫不断加剧,现有育种资源难以满足小麦育种对高产、稳产与抗逆性日益增长的需求,亟需引入新的、突破性的优异基因源,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以实现持续改良。黑麦(Secale cereale L.)作为小麦的近缘属,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强大的...
大豆作为全球重要的粮油兼用经济作物,其育种技术发展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大豆SNP育种芯片能够显著缩短育种周期,但现有传感机制面临单碱基识别信号易受干扰、低丰度突变识别、探针标记不可逆等瓶颈。亟需开展大豆SNP育种芯片传感机制创新研究,为建立高通量的育种芯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品质研究与新品种选育团队与CIMMYT合作在《Molecular Plant》发表了题为“Mobilizing Triticeae diversity from Genebanks to farmer’s field”的评述,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小麦基因组学研究进展与田间育种应用面临的挑战。
2025年3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特色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创制出小叶夹角、株型紧凑的谷子新种质,为提升谷子密植条件下的光能利用效率和高产稳产提供了重要遗传材料。相关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2025年3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信息化、作物生物信息与应用创新团队联合,首次系统揭示了中国主要稻区水稻品种的形成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
2025年3月6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智能设计算法模型创新研究组成功研发了一套自动化机器学习框架,通过将气象环境大数据与基因组信息深度融合,实现了作物精准遗传分析与基因组预测,为作物智能设计育种提供有效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上。
复粒小穗是禾本科作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表现为成熟期的一个小穗内产生两粒或多粒的正常种子,具有提高作物穗粒数和产量的潜力。高粱是世界第五大禾谷类作物,养活了世界半干旱或半湿润地区5亿多的人口,如何提高粱产量一直以来都是高产育种的重要目标。高粱复粒小穗现象已发现了近百年,但关于高粱复粒性状的遗传基础仍大部分未知。
大豆作为一种重要的作物,是人类和家畜植物性蛋白质和油的重要来源。随着全球需求的不断增长,预计到2050年大豆的产量需要比2015年翻一番,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策略加速大豆育种至关重要。其中揭示关键基因和大豆器官发育的调控网络对于分子设计育种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团队联合合作者开创性地构建了"宏观-单细胞-空间"三级转录解析体系:首先基于314份全器官样本的Bulk RNA...
2024年8月,甘肃省种子总站发布了《2024年甘肃省秋播冬小麦冬油菜品种布局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全省冬油菜主推品种。其中,天油7号、天油8号、天油9号、天油10号、天油1358、天油12号、天油14号、天油15号等8个冬油菜品种均为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
2025年2月1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和应用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制了3个玉米单倍体诱导系,实现了玉米单倍体诱导系高效率编辑和双荧光筛选,为攻克基因编辑结合单倍体诱导的产业应用难题提供了可选择的编辑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现代农业高度依赖少数作物品种的高密度种植,而这些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为有限,这使得农业系统在应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及气候变化时更为脆弱。为了保障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能够获得稳定可靠的粮食供应,迫切需要革新作物育种策略,以推动农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精准育种技术创新团队成功开发基于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基因编辑新工具Cas12i3-5M的高效水稻多基因编辑系统,为通过多基因编辑快速聚合水稻多个优异农艺性状提供了重要工具。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
近日,记者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获悉,其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在油菜籽品质改良研究领域取得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这项研究揭示了正向调控维生素E和负向调控硫苷含量的分子机制,为油菜籽品质提升提供了关键的基因资源与技术支撑。
两系杂交稻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极大推动了杂交水稻的发展。超过95%的温敏两系杂交稻组合都是由含有温敏雄性不育基因tms5的不育系配组而成,凸显了tms5在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的核心地位。由于全球极端天气呈常态化趋势,不育系杂交制种时遭遇低温天气易导致制种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限制两系杂交水稻的发展。温敏雄性不育系的转育起点温度(critical sterility-inducing...
近日,油料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揭示了正向调控维生素E和负向调控硫苷含量的分子机制,发掘出优异等位基因,为油菜籽品质改良提供了基因资源和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