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10147条 . 查询时间(1.195 秒)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赵瑞芳与聂广军团队,联合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陈汉清团队,在递送金属纳米药物治疗炎症性肠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炎症性肠病作为无法治愈的慢性肠道疾病,其病理机制涉及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失调和肠道微环境紊乱等。该疾病特征表现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微生物稳态失衡和粘膜免疫异常。现有临床干预手段以系统性免疫抑制为主,但难以解决屏障修复和菌群重建等问题。研究发现,约51%克罗恩病患者存...
2025年来,以魔角石墨烯为代表的转角二维体系揭示了一系列新奇的量子物态,包括超导态、关联绝缘态、魏格纳晶格等,推动了凝聚态物理的前沿探索。“转角电子学”由此崛起,成为研究电子相互作用与几何调控耦合效应的重要新兴领域。然而,这一物理机制并不限于范德华二维材料。一个更具颠覆性的设想是,将转角调控的概念拓展至具有强电子关联效应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体系,以实现对电子态的新型调控方式。得益于牺牲层技术的突破,...
2025年来,铌酸锂单晶薄膜制备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铌酸锂晶体在光学超表面等微纳光学器件中的重要应用。但是,铌酸锂晶体的高硬度和化学性质不活泼等特性给微纳加工带来巨大挑战;另外,常规的光学超表面制备材料多局限于各向同性材料,而各向异性铌酸锂晶体的双折射特性尚未在光学超表面领域实现系统性探索。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室贾宇研究员与合作者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首次提出在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研究新型量子干涉效应。该成果于4月7日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41901)。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暗能量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这一成果为探索宇宙加速膨胀背后的物理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与关键证据,同时意味着可能存在宇宙学标准模型以外的新物理。
2025年4月10日,北京谱仪III(BESIII)合作组在超子Ω-激发态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Evidence for two excited Ω- hyperon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 Rev. Lett. 134, 131903 (2025))上。
2025年4月10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大川英希研究员和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翁文康教授团队合作,成功将量子退火启发式算法应用于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快速模拟数据的多喷注重建中。早前该团队已将该算法应用于粒子径迹重建,在保持高重建效率与纯度的同时,较模拟退火算法(D-Wave Neal)实现约万倍加速,受到国外媒体关注。相关论文”Quantum-annealing-inspired...
2025年4月9日,重庆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在《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echanism of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DD5 single-crystal superalloy fabricated by dual-wavelength laser powder bed fusion”的研究进展,这...
20世纪80年代,质子自旋危机发现夸克自旋在质子自旋中贡献相对较小。自此,质子自旋结构成为粒子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同时,精确测量质子三维自旋结构成为电子离子对撞机等国际大科学装置的主要物理目标之一。
2015年,科学家通过引力波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信号。2017年,双中子星并合产生的引力波及其多波段电磁信号被发现。2019年,科学家探测到质量超过100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随着LIGO/Virgo/Kagra(LVK)合作网络推进,已确认超过百例引力波事件。研究正从“发现模式”转向“常规观测模式”。未来,随着更多引力波事件的积累,科学家有望探测到透镜引力波。
锂离子电池在移动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快速增长领域已实现广泛应用,相较于采用传统有机液体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等优势而备受关注。其中,固态电解质作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核心材料之一,成为研究重点。
2025年4月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元件技术与工程部魏朝阳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高光谱数据空间-光谱多维稀疏条件,并基于深度学习设计的单自由曲面透镜实现消色差超景深高光谱成像方法,无需对焦即可实现大景深范围的光谱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al-spectral sparse deep learning combined with a freeform lens...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时都经历剧烈载荷变化;在跨海大桥建设中,悬索桥主缆需承受百万吨级动态荷载。这些“国之重器”的安全运行,亟需突破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瓶颈。
单原子催化剂(SACs)凭借最大化的金属原子利用率、量子化的电子结构与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多相催化、能源转化、环境治理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自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单原子催化概念以来,该领域已成为国际催化研究的前沿。从本质上看,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分别由金属-底物分子和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决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在电子轨道层面上对这两组相互作用进行解析和设计催化剂,而是习惯性将催化剂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