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 数学物理 电磁场理论 经典场论 相对论与引力场 量子力学 统计物理学 理论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论物理学相关记录1045条 . 查询时间(1.734 秒)
2024年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专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又一项创新成果刊登在《自然》(Nature)上。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样品中记录的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该时期发生了反弹,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这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为我们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进而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中国科学院大学等的科研人员在空间引力波探测信号识别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出基于深度学习的创新方法,可高效探测和分析空间引力波探测器的极端质量比旋近(EMRIs)信号,将为未来空间引力波探测与数据分析提供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力学和天文学》上。
近期,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陈增兵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态构筑与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尹华磊副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可以在远距离高效建立纠缠态的量子中继协议。新协议基于空分复用和测量后匹配的思想来实现贝尔态测量,同时具有纠缠产生效率高、相位稳定要求低、通信效率和纠缠保真度之间无约束的优势,本协议对于发展实用化量子通信网络的建设具有重要意...
在工程电磁学中,介质或物体具有形状和大小,并且相对于实验室参考系中的观察者,可能沿着复杂的轨迹加速移动。为了描述由多个移动物体组成的系统的电磁行为,动生麦克斯韦方程组(MEs-f-MDMS)应运而生,这是在低速近似(v<
2024年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脉冲星领域专家及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FAST正式开放运行四年来,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其中脉冲星领域中发现最短轨道脉冲星双星、捕捉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初步证据等突破性进展,为FAST从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和副教授江敏等在轴子暗物质探测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轴子窗口”内开展了轴子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了至少50倍。2024年11月19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onstraints on Axion-Mediated Spin Interactions Using Magnetic Amplification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
交变磁性是2024年来提出的第三类基本磁相。交变磁性既有反铁磁体的零净磁场,又具有铁磁体的自旋劈裂现象。通常,两者被认为是不相容的。交变磁性兼具铁磁性和反铁磁性的优势,为制造自旋电子器件带来了新突破口,在磁存储和量子计算中展现出应用前景。
空间上的束缚态是一种限制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局域模式,其能量通常位于扩展态的连续谱之外。然而,在某些特殊势阱中,单粒子束缚态的能量会进入连续谱中,这种现象被称为连续谱中的束缚态(bound state in the continuum),简称BIC,是魏格纳和冯·诺依曼于‌1929年首次提出。魏格纳和冯·诺依曼的模型需要精准地逆向设计势函数,这使得连续谱中的束缚态很难在实验上被实现。在上...
2024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智能光镊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PhotoniX上。全息光镊是构造新颖物质结构、研究细胞相互作用、实现量子计算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光场调控手段构建多光阱,同时捕获并操控多个粒子,从而将它们排列组装成特定图案结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行操控易使粒子间发生碰撞,尤其是对于高密度的微粒集群,继而引起粒子团聚或丢失,使得组装结构存在...
2024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在智能光镊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PhotoniX(IF:15.7)。论文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李星,通信作者为徐孝浩和姚保利。全息光镊(HOT)是构造新颖物质结构、研究细胞相互作用、实现量子计算的重要手段,该技术通过光场调控手段构建多光阱,可同时捕获并操控多个粒子,从而将它们排列组装成特定图案结构。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行操控易使粒子间发...
细胞死亡是生物体维持稳态和应对损伤的关键生物学过程,具有多种模式。其中,凋亡和坏死是两种最为人熟知的细胞死亡方式。凋亡作为一种程序性的细胞自我毁灭过程,对于发育、免疫反应以及去除受损细胞至关重要;相对于凋亡的有序性,坏死传统上被认为是一种无序且被动的细胞死亡方式,通常与急性细胞损伤相关。然而,近期的研究发现,坏死并非完全无序,它同样受到特定生物学信号通路的调控。但是,细胞坏死过程的内部动力学及结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团队在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成功制备出具有协同效应的原子核自旋,使核自旋相干时间延长到9分钟,并观测到协同自旋对极弱磁场的量子放大现象。进一步,提出了协同量子精密测量新技术,磁场测量的灵敏度突破了碱金属原子的标准量子极限。相关研究成果以“Cooperative spin amplifier for enhanced qu...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388102)等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及其合作者在基于自旋的极弱磁场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原子共磁力计中的新型磁噪声自补偿效应(New Classes of Magnetic Noise Self-Compensation Effects in Atomic Comagnetometer)”为题,于2024年7月1...
2024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自主研制的水冷磁体产生了42.02万高斯(即42.02特斯拉)的稳态磁场,打破了2017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水冷磁体产生的41.4万高斯的世界纪录,成为国际强磁场水冷磁体技术发展新的里程碑。这是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继2022年混合磁体成功创造45.22万高斯的世界稳态磁场纪录之后,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2024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的高宇副研究员、徐伟研究员、张华桥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方法,利用高精度穆斯堡尔共振效应来实现引力波的探测。该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通报》(2024年第69卷第18期)上。“我们意识到局部引力场是能量校准的极佳工具,尤其在研究引力频移时具有特殊的优势,”高宇和张华桥解释道。该理念源于利用核技术探测引力波对光子能量位移的讨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