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带电粒子光学”相关记录40条 . 查询时间(3 秒)
中国科大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的桌面式搜寻(图)
量子 精密测量 探测 粒子
2024/1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在轴子暗物质探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轴子窗口”(10 ueV-1 meV)内成功开展了轴子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了至少50倍。这一重要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4日以“New Constraints on Axion-Mediated Spin Interactions Using...
中国科大实现DNA逻辑运算驱动的纳米超晶体(图)
纳米 晶体 粒子
2024/1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邓兆祥教授、姚东宝特任副研究员研究团队利用可编程DNA链替换反应精准调控纳米粒子催组装过程,构建了一系列无信号泄漏的DNA逻辑运算器件。相关成果以“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Computing by Colloidal Crystal Engineering with DNA”为题,2024年10月25日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揭示光致微粒旋转新的物理机制(图)
光致微粒旋转 物理机制
2024/9/3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粒子型光电极在光电催化水分解中的设计与优化(图)
粒子 光电极 光电催化
2024/6/19
光电解水技术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转换方式,对于应对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开发具有优异能带特性的新型半导体复合材料,精确调控材料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特性,优化光电极的能带结构,提升光电极的吸光效率,改善电荷在光电极内部的迁移效率以及在光电极/电解质界面的传输和分离效率,增强催化反应的动力学性能,同时降低材料成本、简化器件结构,是推动光电解水(PEC)技术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的关键。
国科大粒子物理实验团队实验上首次发现双电荷四夸克态(图)
粒子 分析 分子
2024/12/7
2023年7月27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的在欧洲核子中心LHCb实验上发现的首个双电荷四夸克态物理结果,同时还发现了中性的四夸克态伙伴。该论文以LHCb合作组署名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31, 041902 (2023),并选为当期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
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学院师生团队观测到带电双重味重子的迹象(图)
观测 系统 粒子
2024/12/7
2023年7月27日,LHCb实验关于带电双重味重子Xibc+(夸克成分:bcu)的首次搜寻结果在《中国物理C》英文版发表【Chin. Phys. C 47 (2023) 093001】,目前已经初步观测到Xibc+重子的迹象。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大学长聘教授何吉波及其指导的博士后Roberto Piandani,博士生徐兢一主导完成,于2022年6月被接受发表,受国际形势的影响,最近才正式在线发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国外氦气球载望远镜成功拍摄到宇宙图像
宇宙 粒子 观测
2024/9/9
科学家们成功使气球搭载望远镜SuperBIT飞往地球大气层以上的空间,并已拍摄到Tarantula星云、NGC 4038和NGC 4039的碰撞图像。该望远镜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等多个机构合作开发,目标是探索暗物质。
中国科大探索万有引力对粒子自旋的作用(图)
粒子 量子理论 光谱测量
2024/6/1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盛东教授与卢征天教授的联合课题组利用高精度氙同位素共磁力仪寻找中子自旋与万有引力的耦合效应,实验发现中子在自旋朝上与朝下之间的重量差别小于十万亿亿分之二(<2×10-21),结果将该效应的耦合强度设定了新的上限。相关成果以“Search for Spin-Dependent Gravitational Interactions at Earth Range”为题于2023年5月15...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在机器人微纳控制、运动控制、感知技术等领域取得科研进展(图)
信息 自动化 机器 粒子
2024/12/13
信息学院自动化与机器人中心(STAR Center)专注于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的持续创新,中心2023年3月10日在机器人领域知名国际会议2023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23)上发表了多项科研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科大蔡荣根团队发现揭示宇宙学一阶相变的新方法(图)
蔡荣根 宇宙 相变 粒子
2024/11/21
许多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宇宙学的观测都预示着目前描述物质微观结构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不完备的。搜寻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的信号是当前粒子物理和宇宙学观测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很多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物理模型都预言了宇宙演化过程中会发生一阶相变。随着宇宙的膨胀和温度的降低,高能标下的对称性会发生自发破缺,相关的量子场会从假真空通过量子隧穿到真真空,导致真空泡泡不断涌现并长大,假真空中的能量不...
2022年11月28日,天文学国际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太阳活动和CME理论研究团组”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由李燕及组内其他合作者共同完成。他们详细研究了带电粒子在湍动磁重联电流片中的加速过程,给出了粒子加速的一些新结果。
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在空间充放电致卫星用电路故障机理研究方面获进展(图)
电路故障机理 电粒子诱发
2022/10/10
国内外大量的空间飞行实践表明,空间带电粒子诱发的充放电效应(SESD,Spacecraft charging induced Electro-Static Discharge)是空间天气导致航天器故障的主要方式之一,且故障现象主要表现为星用电子器件和电路系统出现数据或逻辑状态跳变、工作模式非受控切换、执行机构操作异常等可恢复性“软错误”。SESD故障宏观现象与单粒子效应(SEE,Single Ev...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光诱导带电表面液滴操控研究获进展(图)
光诱导 带电表面 液滴操控
2022/8/31
中国科大在应用锂同位素示踪俯冲带熔体交代作用类型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图)
锂同位素 俯冲带熔体 碳酸盐熔体
2022/11/15
俯冲带是实现地壳和地幔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主要途径,也是全球地震和火山作用发生的最重要场所。板块深俯冲过程中会发生变质脱水和部分熔融,衍生出多种类型的熔/流体。其中,碳酸盐熔体和硅酸盐熔体作为俯冲带普遍存在的、重要的交代介质,在壳幔相互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以交代地幔并对后者造成重大影响,如大幅度改变地幔的物理化学性质,包括降低地震波速、改变流变学特征和导致电导率异常等;输送大量的碱金...
中国科大在希格斯粒子实验研究中做出重要贡献(图)
希格斯粒子 粒子质量
2022/11/15
希格斯粒子在描述微观世界的“标准模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基本粒子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而获得质量。历时近半个世纪,该粒子于2012年由欧洲核子中心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的ATLAS与CMS实验发现,并直接促成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发现时代的研究重心是继续深入开展希格斯粒子性质测量以期揭示希格斯粒子更深层次的自然本性。ATLAS合作组于希格斯粒子发现十周年纪念日(2022.7.4)将该粒子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