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物学”相关记录29714条 . 查询时间(2.54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迄今最早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果入选《科学》杂志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细胞 地质 免疫
2024/12/13
2024年12月13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评选结果。中国科学家发现的迄今最古老多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成果入选。真核生物的多细胞化是生命向复杂化和大型化演化的必备条件,被认为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关键事件之一。然而,真核生物最早何时发生多细胞化?此前,学界对这一重大科学问题并无明确答案和证据。
中国科学院新研究发展出复杂体系中可同时鉴定配体靶蛋白质和结合位点的蛋白质组学方法(图)
蛋白质 探测 细胞
2024/12/16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明亮团队和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罗成团队合作,利用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后局部稳定性的变化,开发了在复杂体系中可以同时高灵敏鉴定配体结合蛋白和结合位点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PELSA)。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水稻微生物组代际传递模式(图)
植物 遗传 种子 群落
2024/12/16
2024年12月13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张莉莉和中国科学院院士方荣祥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s of rice seed-borne bacteria from acquisition to seedling coloniz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阐释了水稻种子菌群的获得、定殖、保持和传播模式以及菌群结构的时空动态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发现水稻关键基因调控穗粒数的分子机制(图)
万建民 基因 分子机制 植物细胞
2024/12/15
2024年12月11日,万建民院士领衔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克隆了水稻穗粒数关键调控基因GNA,阐明了该基因通过与水稻穗型关键因子互作进而调控水稻穗粒数和产量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上。
2024年12月12日,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邓蕾研究员团队,在生态环境领域顶级期刊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了题为“Soil organic carbon increases with decreasing microbial carbon use efficiency during vegetation restor...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养分类型效应与数量效应引起草地植物多样性丧失机制(图)
植物 生态系统 元素
2024/12/13
草地生态系统是全球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人类活动导致的元素富集深刻影响草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但多种养分的外源输入引起自然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丧失的机制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资源与植物生产力、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是生态学的核心问题,资源类型和数量的增加通常会提高植物群落生产力并降低植物群落多样性,而养分类型效应和数量效应对植物多样性下降的相对贡献尚不明确。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技术研究部生物分离分析新材料与技术研究组(1809组)叶明亮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罗成研究员团队合作,利用蛋白质在结合配体后局部稳定性的变化,开发了一种在复杂体系中可以同时高灵敏鉴定配体结合蛋白和结合位点的蛋白质组学新方法。该方法无需对配体进行化学修饰,广谱适用于包括代谢物、药物、污染物等不同结构配体的靶蛋白质分析。
中国科学院上山遗址发现距今一万年的稻米酒(图)
分析 生态 植物 资源
2024/12/13
2024年12月10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美国斯坦福大学,聚焦我国浙江上山文化遗存,利用多种微体化石分析技术,发现了东亚最早酒类酿造新证据,揭示了一万年前上山遗址稻米酿酒技术。该研究通过气候、微生物和植物资源的多学科证据,展示了生态与文化因素在早期农业起源中的协同作用,探讨了稻米酿酒的技术过程及其与文化、环境的关联以及这一发现对稻作农业起源与早期社会发展的意义...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作科所揭示GmMYB77转录因子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的分子机制(图)
分子机制 植物 基因
2024/12/15
2024年12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在大豆中鉴定出一个调控籽粒异黄酮积累的关键基因 GmMYB77 ,阐明了该基因调控大豆异黄酮积累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在水稻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作用机理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酶 机理 分子机制 基因
2024/12/15
2024年12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耕作与生态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对光合作用关键酶RuBisCO的小亚基编码基因 OsrbcS 进行多基因和多位点编辑,创制了一系列突变体材料,并解析了RuBisCO小亚基特定位点调控水稻光合效率及产量形成的生理与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破译枸杞子基因组图谱(图)
基因 活性 遗传
2024/12/13
枸杞作为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含有丰富的果胶多糖。枸杞果胶多糖(LBPPs)是重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衰老等功效。尽管枸杞在健康领域应用较多,但对枸杞的遗传图谱、枸杞活性成份LBPPs的合成过程和调控机制知之甚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枸杞的分子育种发展与推广。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非洲猪瘟病毒转录天然复合物的结构与调节机制(图)
病毒 天然复合物 结构 基因
2024/12/8
非洲猪瘟病毒(ASFV)基因组约有20%的基因编码蛋白参与病毒mRNA的转录和修饰。这种独特的转录机制使ASFV能够在宿主细胞内独立进行基因表达的精确调控。由于缺乏天然RNA聚合酶复合物机器的结构学信息,ASFV转录的具体生物过程、组装和调控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巨噬细胞M1/M2极化平衡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细胞 免疫 反应
2024/12/15
生物支架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其植入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对植入物发挥正常功能至关重要。适当调节巨噬细胞M1/M2极化平衡是调控支架植入后的免疫反应,并保证其发挥正常功能的关键。2024年12月5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郭燕川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脱细胞羊膜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平衡的调控研究”方面取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