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仪器科学与技术 >>> 天文仪器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天文仪器相关记录115条 . 查询时间(2.515 秒)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天文与空间镜面技术研究室,完成了慕天望远镜1.93米非球面主镜磨制。慕天望远镜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定强、崔向群以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香涛共同发起,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南京天光所和新疆大学共建,南京天光所负责研制。镜面的细磨和抛光均采用主动抛光盘完成。该技术由崔向群带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发展成功。主动抛光盘通过计算机控制实时变形,使之与...
2023年6月1日,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之常,副市长吴炜一行调研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南京天光所所长宫雪非等接待了陈之常一行。
目前中国急需大口径的通用光学望远镜来填补光学红外波段天文观测能力的缺口,12米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Large Optical-infrared Telescope,LOT)就是诞生于此环境背景下,LOT不仅本身具备强大的精测能力可取得重大发现,还可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强强联合,形成强大的光学红外观测平台,更大地发挥LOT以及LAMOST的科学优势和影响力,特别是对天文界研究宇宙学、...
近日,国家标准计划《支持北斗的移动终端性能技术要求及测量方法电磁兼容性能》编制完成并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2023年5月27日。主要起草单位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等。
近日,由南京大学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部门推荐)“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启动仪式在南京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院士、数理学部常务副主任董国轩研究员、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张国辉、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方成院士、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崔向群院士、国家天文台汪景琇院士、云南...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明安图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科研人员探索出一种新的可用于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MUSER)图像位置校准的方法。相关成果已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上。
2022年5月25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承接的“中山大学1.2米天文光学望远镜”项目完成出所验收,预期于2022年12月在中山大学天文台站实现稳定运行。
地震灾害是国际上天文台规划和望远镜结构建设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安全问题。大型光学观测站通常都建在能为科学设备提供最佳大气条件的地方。这些地方,如夏威夷和智利,都可能面临着大地震威胁。2006年10月15日,一场6.8级大地震损坏了凯克Keck天文台的两台望远镜,导致观测中断数周。抗震设计中的阻尼和强度不足以及方位轴径向油垫上缺少分离机构是Keck望远镜的关键设计缺陷之一。随后Keck项目组组织了...
天文高分辨率光谱的高精度定标技术支撑着视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当前,该领域前沿瞄准类地系外行星探测,对光谱定标精度的要求提高到了10 cm/s,这是传统的定标技术所无法满足的。要实现这样高的定标精度,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突破,尤其是发展新型定标源以及研究它们的定标方法。 法布里-珀罗标准具(FPE)在进行精细的稳定性控制后可用于高精度波长定标,是备受关注的新型定标源。它的光...
阶梯光栅作为天文光谱仪的核心元件,是制约光谱仪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望远镜口径设计的不断增大,对其配备的阶梯光栅的尺寸要求也越来越大。由于单体光栅目前最大尺寸有限,机械拼接是实现大尺寸光栅制作的关键。2022年5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肖东研究员团队,在光栅拼接技术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针对大尺寸阶梯光栅需求,以及对光栅拼接过程中存在的五维拼接误差的消除,设计提出了一种双级次同步干涉测...
系外行星的探测及研究是近些年天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有效表征系外行星的大气及地表特征更是能够直接去回答地外是否宜居及存在生命等人类感兴趣的基础性问题行星的直接成像光谱可反演出极其丰富的信息,包括行星大气化学成分、云参数及行星表面特征等,将会在未来行星科学及天体生物学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何晋平研究员团队与日本国立天文台藤井由香(Yuka Fujii)博士合...
2022年5月13日至18日,国家天文台研制的8-10微米焦面成像终端系统,在怀柔太阳观测基地开展了试观测,成功获得8-10微米波段的太阳黑子观测数据。这也是国内首次开展该波段的天文观测。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国天文学家在南极中山站建成首个天文观测站点,并安装了一套由五个镜筒组成的小型望远镜阵列,可同时开展四个光学波段大视场测光观测和近红外波段观测,目前已投入越冬观测运行。
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我国天文学家在南极中山站建成首个天文观测站点,并安装了一套由五个镜筒组成的小型望远镜阵列,可同时开展四个光学波段大视场测光观测和近红外波段观测,目前已投入越冬观测运行。南极是“空间和天文观测”的优势场所,为我国天文学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台址和崭新的机遇。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是南极天文研究的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开辟了天文仪器技术研究的新领域,相继为中国南极昆仑站、...
2022年4月16日2时16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采用长征四号丙遥二十八运载火箭发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该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是国际首颗具备二氧化碳激光探测能力的卫星,将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气象、农业农村等领域遥感应用,对提高卫星资源综合应用效能、促进环境保护事业意义重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