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学术机构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相关记录88条 . 查询时间(2.151 秒)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介绍(图)
重庆 金佛山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2025/4/24
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4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始建于1979年,2000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位于重庆市南川区境内,地处渝、黔两省交界处,东邻重庆市武隆区、贵州省道真县,南邻贵州省正安县、桐梓县,西邻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北距南川城区约16km,位于北纬28°50'―29°20'和东经106°55'―107°20'之间,总面积40597公顷,最低海拔424米...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介绍(图)
上海 自然博物馆
2025/4/24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于2024年被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是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科普场馆,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和城市名片之一。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长期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着重关注上海市本土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了上海市两栖类、林绿地鸟类、海岸带水鸟的长期监测,家燕繁殖和迁徙规律研究,虹桥机场鸟情监测...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科研院所和自然保护区的优势,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与陕西省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于2022年7月在在宝鸡市太白县黄柏塬镇皂角湾村合作共建“牛尾河野外生态研究基地”,在牛尾河周围区域开展秦岭生态系统综合服务功能研究、大熊猫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监测、野生动物疫源疫病调查和健康监测等科学研究,服务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绿色发...







陕西省科学院林麝野外科学研究基地介绍
陕西省科学院 林麝
2025/3/5
陕西省科学院(凤县、镇巴)林麝科学研究野外基地是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科普宣教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产业化先行先试,成立了陕西科苑麝业农业科技养殖有限公司,自主科研用麝百余头,连续4年优质种源输出额达270余万元。依托野外平台和公司实体,主攻优质种源选育和养殖技术理论两大方面科研创新,在林麝科学化、可持续化养殖方面具有广泛示范效应,技术服务辐射云南、广州、贵州、青海、湖北等省份,合作建...






陕西省科学院秦岭珍稀动物野外研究基地介绍
陕西省科学院 秦岭 珍稀动物
2025/3/5
面向国内外开放,以开展秦岭地区野生动物研究、保护、利用,以及相关技术试验示范、人才培养、科学教育、并可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等的野外基础工作平台。通过8-10年的建设利用,使得研究所在秦岭地区野生动物方面的工作不但具有基础性、广泛性,而且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先进性。致力搭建一个以金丝猴等珍稀动物科研保护、科普环教、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大型野外工作平台,并具有人才培养、技术示范等功能,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






由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和西北大学联合共建,是我省唯一从事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综合性专业实验室。立足我省珍稀动物的资源优势,面向濒危动物种群保护的迫切现实需求,探索和解决野生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种群复壮等方面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力求在保护生物学研究领域形成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与保护实践范例,凸显陕西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做出的贡献。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 野生动物 研究所
2023/6/2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黑龙江省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成立于1978年,隶属于黑龙江省林业科学院。公益一类,按正处级事业单位管理。主要职责任务:承担野生动物保护与监测、疾病预防与救治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工作;承担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建设、动物多样性保育等生物多样性领域公益性研究工作;承担野生动物栖息地调查与监测、保护与恢复技术等公益性研究工作,并为社会提供相关科学技术支持与公益服务。内设机构7个(均为正...






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由著名动物生态学家寿振黄教授和夏武平教授在1962年创建的动物生态研究室。1994年由于生物多样性研究的迅猛发展,动物研究所成立了保护生物学研究室。1997年6月,根据学科发展和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的战略需求,由动物生态研究室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室合并为现在的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现任主任戴家银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









黄海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图)
黄海 湿地 生态科普 教育基地
2023/4/12
黄海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基地依托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利用地方湿地资源,深入开展教研和科普活动,助力黄海湿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主办全球大学生湿地论坛、全国“文化与世界遗产日”、世界湿地日、发行科普歌曲等科普活动;创建江苏省同心共筑生态梦教育基地、盐城科普共同体等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科普团深入社区、学校和湿地博物馆等开展科普宣讲500 余场次...









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地处广西中部偏南,横跨武鸣、上林、马山、宾阳四县(区),距南宁市区76公里。保护区总面积16994.0 hm2,森林覆盖率达98.9%,主峰龙头山海拔1760.4 m,为广西中南部最高峰。保护区是以保护多样性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资源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地...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
广西合浦 儒艮 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
2023/4/12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2年被学会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儒艮保护区位于铁山港海域,总面积为3.5万公顷,是以保护儒艮、中华白海豚、印太江豚、绿海龟、文昌鱼、中国鲎和圆尾鲎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以及海草床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为主要目标的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科普教育基地、珍稀海洋动物救护中心、生态保育基地3处科普场所。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2年被批准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腹地,背靠秦岭主脊,面积292.4平方公里,区内最高海拔2904米,最低海拔980米,是秦岭第一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陕西省内第一处以保护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森林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在陕西省内率先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组织,两次荣获“梁希科普奖”。









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22年被学会评为中国生态学学会生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伏牛山南麓、河南省西南部内乡县境内,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总面积9304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3040公顷,缓冲区面积为1214公顷,实验区面积5050公顷,以保护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是长江流域汉水支流湍河、白河的发源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丹江口水库...








《Avian Research》
Avian Research 鸟类研究 外文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
2022/6/22
BMC has an evolving portfolio of some 300 peer-reviewed journals, sharing discoveries from research communities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In 1999 we made high quality resear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