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学术指南 美学”相关记录48条 . 查询时间(0.896 秒)
对于孔子的审美思想,学界长期以来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孔子追求一种美与善相统一的理想境界,代表性的观点均不离审美与政治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艺术与道德统一等。这类观点多从对美、善的现代性理解入手,不仅具有概念的先在规定,背后可能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某种预设,未必能真正反映孔子美学思想的精神实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孔子审美思想的重心所在。虽然孔子并不否认有脱离善的美独立存在,但他一生关注的重心始终是善而不...
李朴园的美学观点体现在他的专著与艺术评论文章中,综合这些观点可以发现,其美学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西方美学三方影响下形成的,这既取决于他从小受传统士大夫教育的经历以及留学背景和从事政党工作的经验,也与他所处的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思想学说繁荣、政党斗争激烈的民国社会现实有关。从李朴园美学思想可以见出民国艺术界学者博学多才的时代风貌,对了解中国现代美学的开创与形成的前期积淀、追溯马克...
从《审美教育书简》的现实诉求来看,人们通常将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定位为对审美乌托邦的构建;深入康德所开启的先验层面,席勒的美育理论则显示出其对于人性建构的重要意义。顺着康德先验哲学的视角切入席勒的审美状态,其核心术语“游戏冲动”概念呈现出三层依次递进的内涵:(1)通过游戏状态的“自由心境”来消除因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张力所导致的人性分裂;(2)借助游戏结构的“扬弃环节”建构物质冲动与理性冲动在对立中...
计算美学正在以它的方式试图破解“创造力”“主观性”“独特性”等美学以及相关艺术领域的问题。
人们一般将文人画在宋代的独立归因于苏轼,正是通过这位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人画拥有了明确的理论与主张。不过,将这一理论主张的后果指向与画工画不同的文人画派的出现,则是对这一现象似是而非的理解。从根本上讲,苏轼的文人画论彰显的是文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觉醒源起于宋代以来思想世界的深层变化,最终以艺术方式落实于文人的绘画实践。如果说山水画自魏晋以来因自身存在的特殊性而迅速实现了由技到道的转换,使得画作...
在当代视野下梳理王朝闻的美育探索,其意图并非对其审美教育理论做专题式研究,而是直面其以审美关系为重心展开的审美活动,分析其中的美育指向,阐明通向这一指向的特殊路径。王朝闻从审美对象角度消除艺术与自然的界限,从审美心态角度强调欣赏中的创造性特质,从而其所论审美教育呈现自由的本色,指向面向主体的人性培育。这与20世纪初期蔡元培“以审美代宗教”的主张显示出相同的现代美育方向;而在实践层面,不同于蔡元培在...
《图画见闻志》是宋代郭若虚承接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写的绘画断代史著作,在继承《历代名画记》的写作体例上,有许多创新之处,如革新前代画史分品评论画家的方式,而按人品、修养、学识对画家进行分类评论;卷五卷六中叙事性的写作方法推进了中国美术史“史论评”的基本文本范式的形成;并增加卷六《近事》当代史的部分,还提出新的“气韵非师”与“用笔得失”等美学观念。从《图画见闻志》的内容概述、各部分结构安排与《...
作为现代审美范畴,“怪诞”与“时尚”呈现出特有的结构,即通过形式所内含的对立彰显其与普遍性的外在关系。“怪诞”与“时尚”由此成为现代性的审美表征。在现代社会的总体背景下,“怪诞”与“时尚”因其不同的形式特征显示出关键性区分:构成“怪诞”之对立一极的普遍性是关联着理性的纯粹的普遍性;而构成“时尚”之对立一极的普遍性则是依托于感性的有限的普遍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由此在审美表征上呈现出各自的分野。在现代...
上世纪50年代末,战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欧美发达国家带来了一个物质繁荣以及以消费为主导的时代。消费时代的资本以逐利为目的,积极制造各种消费需求,引领消费。商家通过新的传媒和信息技术,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心理和文化需求,将商品消费与文化消费进行有机结合,进一步扩大消费的范围,加快了消费的速度。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消费时代的消费本质体现了资本主义商品拜物教的逻辑...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当代美学与人类学:时尚研究》出版(图)
当代美学 当代人类学 时尚研究
2022/7/4
为推出一批能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大力提升学校文科教师与国外开展学术对话的能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声誉,形成具有浙大特色的文科学术著作品牌,浙江大学自2019年起启动“学术精品走出去”计划,努力推动本校学术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并进入国外主流发行传播渠道。该计划分为外译计划和英文学术著作出版资助计划,已开展了两批资助工作,共立项了11本...
中国在古代是纺织技艺最为发达的国家,素有“丝绸之国”的称谓。服饰之美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文化成就:“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华民族因此称为华夏民族。
美的本质是美学学科的核心问题,无法回避。过去在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争论不休,以至被目为“伪问题”被有意识忽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忽视了问题域之区分:“美是什么”或“美的本质”的隐含主体是人类,而人们却常常从个体主体的具体审美活动或个体的审美感受出发去讨论这一问题。换言之,在追问美的本质的时候,人们混淆了类主体与个体主体两个层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厘清问题域之所属,区分类主体和个体主体。类主体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