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构造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构造地质学相关记录920条 . 查询时间(1.852 秒)
本实验课程可以称之为构造地质制图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所掌握基本的构造地质制图法,学会直接或间接地测量地层的产状、计算地层厚度、阅读地质图、编制构造等高线图、地质剖面图等构造地质图件,以及运用极射赤平投影研究构造地质的基本方法。
构造与普地教学研究所具有悠久的历史,原西安地质学校—西安地质学院地质系成立之初,就设立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教学研究室,是我国最早设置构造地质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单位之一。“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的提出者张伯声院士曾在此任教。构造与普地教学研究所现有教师21人(其中19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博士学位),包括教授5名(其中自然资源部首批首席地质填图科学家1名,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
普地教研室现有教师25人。教师中包括中科院院士1人,杰青1人,2人入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骨干教师。中青年教师全部拥有博士学位,分别来自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教研室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创新研究群体和陕西省“大陆构...
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的兴蒙造山带由多陆块碰撞拼贴而成(图1),自晚古生代至新生代先后受到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多重叠加与改造作用,致使兴蒙造山带的大地构造形迹复杂,是研究壳幔构造演化变形的理想区域之一。关于古太平洋俯冲对兴蒙造山带壳幔变形的影响范围,一直存在争论(许文良等,2019)。兴蒙造山带曾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闭合所导致的多块体拼合产物,因此排除了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相关的构造...
构造-岩浆活动背景下形成的热液碳酸盐岩一直是近些年国际上研究的前沿焦点,它挑战了碳酸盐岩储层内多种白云岩化机制的传统解释。构造-岩浆活动能促进热液流体沿着断裂和断层发生迁移,引起碳酸盐岩的热液蚀变。塔里木盆地内沉积了一大套早古生代(寒武纪和早奥陶世)白云岩。岩相学观察和地球化学证据表明这套白云岩经历了多幕、复杂的成岩过程,并且可能受到了早二叠世塔里木大火成岩省活动的影响,但是缺少直接的年龄证据。因...
由于大陆地壳密度较低而产生的正浮力,大陆俯冲在很长的时间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但随着柯石英、斯石英等高压矿物的发现,大陆俯冲被认识到是可能的,并在随后的研究中被广泛证实。传统观点认为,大陆俯冲的主要驱动力是先期俯冲下去且密度较大的大洋板片拖拽作用。然而,大陆俯冲的具体机制依然不明确,是否存在其他机制导致大陆岩石圈俯冲?特别是克拉通型大陆岩石圈能否发生俯冲?
地球存在多个圈层,但不同圈层间相互耦合,使得地球热和构造作为整体进行演化,这种演化过程影响了地球内外圈层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内外圈层的相互作用又与地表生物圈息息相关。
根据威尔逊旋回理论,海底扩张形成的大洋板块随后俯冲到大陆边缘之下。虽然在新生代形成了许多俯冲带,但很少有俯冲带是由被动陆缘转化而来。由于缺乏真实地质案例的支持,对于被动陆缘的俯冲起始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北苏拉威西俯冲带位于巽他、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海板块的交汇处,长约500公里(图1a)。磁异常和全球板块重建表明,苏拉威西海大约在48-40 Ma之间形成,沿西北-东南方向发生海底扩张。在9-5 Ma...
岩体结构面如断层、节理等的剪切力学特性对于岩体的强度和变形具有控制作用。天然结构面往往是非连续、不贯通的,其中非贯通部分可概化为“岩桥”这一力学模型,具有强度高、应力聚集、脆性破坏的特点。滑坡的发生,就是岩体中“岩桥”在内外动力作用下渐次破裂、贯通并最终失稳运动的过程。断裂带内由于岩性、摩擦非均质性从而产生不同尺寸的“岩桥”,并对断裂强度、滑动稳定性和地震成核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最近的室内实验和现...
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地表形变与大地貌形成,驱动了亚洲季风-干旱气候和高山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地表古高度变化历史是这一过程的最直接表达。但是定量重建高原地表古高度一直是难题,不同的方法常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诸多争议。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苗运法研究员(同时也是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中心骨干成员)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方小敏研究员带领的新生代环境团队,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学者协同攻关...
天山造山带位于亚洲中部,距离印度和欧亚大陆的碰撞边界约2000公里,是世界上最大、最活跃的陆内造山带。天山造山带一般认为是由古生代诸多微大陆、岛弧和古亚洲洋俯冲碰撞形成的,经历了中生代到早新生代的夷平作用。在渐新世,在欧亚与印度大陆陆-陆碰撞碰引起的远场应力的持续影响下,天山地区构造活动重新激活,造山带迅速抬升。由于其活跃的构造活动,天山造山带被视为研究陆内造山演化和造山过程的理想研究区域。然而,...
汇聚板块边缘的碳循环制约着地球内部-表生系统的碳收支平衡和长期的气候-环境演化。碳通过近地表的水/岩相互作用,以有机物和碳酸盐的形式进入岩石圈,并通过板片的俯冲进入(深部)地幔,随后经过火山、裂谷和造山等地质过程的去气作用重新回到地表。在整个循环过程中,碳如何从俯冲板片中释放是碳循环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已有研究指出俯冲板片脱碳过程可以通过流体对碳酸盐溶解、部分熔融、沉积物底劈和氧化还原变化等方式来...
板块汇聚边界处地壳浅部构造样式和岩浆作用模式是理解深部俯冲和碰撞过程及其浅部响应的关键。特提斯域板块间的长期汇聚,尤其是新生代新特提斯洋的闭合及随后的阿拉伯-欧亚大陆碰撞,造成伊朗高原的隆升并伴随显著的陆内变形和岩浆活动(图1a)。伊朗高原西北部各构造块体普遍隆升、地壳变形强烈,并且广泛出露新生代岩浆岩(图1b),因此是研究和探索浅部地壳如何响应俯冲和碰撞深部过程的理想场所。
板块构造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其它类地行星的主要构造特征。地球是人类和所有已知生命物种的共同家园,其宜居性的建立、改善和长期维持,包括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循环补给,适宜的大气温度、湿度、氧含量等等,都有赖于板块构造驱动的地球各圈层持续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板块构造的提出至今已逾半个世纪,尽管已得到了广泛验证和支持,但是仍存在着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板块构造的起始时间一直是争议最大的热点问题。
金伯利岩是目前地球上已知来源最深的岩浆产物,其就位时常捕获大陆岩石圈地幔的样品。金伯利岩年龄分布广,这使得它成为揭示地幔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重要载体。然而,金伯利岩常缺乏适宜的定年矿物,易蚀变,还含有大量不同年代和来源的捕虏体和捕虏晶,使金伯利岩的年代学研究十分困难。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