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水下考古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水下考古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4.812 秒)
本书从南澳岛的实物调查资料入手,对闽越两省现存明清海防城堡遗存、明清海岸烟墩、炮台要塞、水师、民防或海盗营寨遗址,船官、船政史迹、海防官兵墓葬进行整理。囊括南澳岛上大部分海疆与海防文化遗产,从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展示了南澳岛的海疆经略与海防史,为以后更多的海岛考古学调查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在理论方法上,本书重新梳理了海洋考古学的相关概念,及国内海洋考古学的发展现状,并以聚落考古为着眼点,探讨了对海洋聚落...
渔山列岛位于我国沿海中部,地处三门湾以东,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洋面上。这里既是我国的领海基点,也是古往今来的重要海上航路。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重点水下考古与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小白礁Ⅰ号”清代沉船水下考古调查、发掘、保护、研究、宣传、展示等工作的陆续开展和不断推进,远离大陆的渔山列岛逐渐为业界和公众熟知。为推进渔山列岛海洋文化遗产调查与“小白礁Ⅰ号”沉船研究,特将与渔...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强水下文物保护管理,规范水下考古工作流程,确保水下考古工作人员和文物安全,提升工作质量和科研水平,国家文物局组织编制了《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年)》,经2023年第22次党组会通过,现予印发。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是我国水下考古配合港区基建、多种物探技术灵活运用的一个成功范例,同时也是我国“甲午沉舰系列”少有水下考古调查项目。2014年调查工作启动并确认了沉船的位置及保存状况;2015年开展大规模水下考古调查及试掘工作,确认了沉船的身份为清北洋海军致远舰;2016年确定了沉船的详细保存状态并进行了水下保护工作。致远舰的考古调查正式开启了对大型近代钢质沉舰的调查工作,并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可借...
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位于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侧,1996年发现,1998~1999年做过一次初步调查和试掘。2007年3~5月、2008年11—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先后两次组队进行水下考古发掘,分别完成了华光礁一号沉船遗址的全面揭露和船载遗物发掘、船体表层测绘,船体遗迹的发掘和船体构件的测绘、拆解并提取出水。华光礁一号沉船艏向为320°,残存船体底部,水平残长17.0、残...
本书是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报告,以及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保护和复原研究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洛阳汉唐漕运水系遗址调查和洛阳运河一、二号古沉船的发掘的基本资料;下编为在发掘、搬迁过程中,运河古沉船保护、复原研究的成果,并附以古沉船线型测绘、年代检测和船体材质检测的报告。该书不仅为古洛河、古谷水、汉魏漕运、隋唐漕运等遗址的位置和走向提供了的调查实物资料,为运河沉船遗址的发掘和保护提供...
大运河是春秋以降在中国中东部跨越若干流域、沟通南北的水路,对中国政治的稳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四十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大运河沿线的考古工作中,发掘了一大批重要的遗址,整理了前所未有的新资料。同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利用考古资料、文献资料,从经济交流、水利工程、河流形态、城市景观、文化遗产保护等各个方面,拓展了大运河文化的研究,推动了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
我国海洋贸易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虽然我国水下考古事业起步较晚,至今刚刚30多年,但是已经具备了比较完整的机构队伍和先进的技术实力,初步掌握了我国沿海水域水下文物资源情况,取得“南海Ⅰ号”、“南澳Ⅰ号”、“长江口二号”沉船和北洋水师沉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一批重要水下考古成果。 水下文物保护和考古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离不开法制的保驾护航。我国水下文...
2022年4月1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文物报社联合有关媒体平台共同推出“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首场讲座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宋建忠主讲《水下考古与中国行动》,本文为讲座纪要。
该系列辑刊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主要刊登水下考古及中外交通、陶瓷贸易、水下文物的科技保护与政策法规等相关领域论文,本辑为第三辑。
1989年10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2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订2022年1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1号第二次修订。
我国水域面积辽阔,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一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数量巨大的水下文物,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经济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但是,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而言,我国水下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保护管理力量相对薄弱。自20世纪60年代自携式水下唿吸器诞生以来,潜水技术和水下打捞技术快速发展,水下文物的保护与管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上世纪...
1921年,对于中国考古人来说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年份。这一年的10月,中国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主持发掘了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标志着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一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考古学已极大地“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加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回望百年,中国考古人重建了中国上古史、改写了中华文明史,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正在形成。
早在1446年,意大利红衣主教科隆纳(Cardinal Colonna)和建筑学家阿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就通过一次不成功的打捞,证实了传说中的两艘罗马帝国礼仪船(Nemi Ships)确实存在于意大利内米湖之中。1535年,德马基(Francesco De Marchi)用简单的木质面罩潜到了沉船遗址上,并捞起了一些砖石、青铜和铅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