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相关记录59724条 . 查询时间(3.6 秒)
文章讨论汉语的动后限制及曼德语的动前限制: 汉语在动词之后能容纳的句法成分和曼德语在动词之前能容纳的句法成分的数量均受限,呈现出和一般 SVO、SOV 语言不同的语序类型特征。汉语普通话的动后限制存在个别例外,但这些例外结构在使用上都受到种种限制。动后限制和动前限制均属于特定位置容纳成分数量受限的语序,简称为“成分数量受限语序”,区别于人类语言中常见的“定性语序”和“定位语序”。成分数量受限语序的...
羡余否定到底是词义驱动的还是语用驱动的?答案其实是错综的。确实存在纯粹由隐性否定动词的词义驱动的羡余否定,这类羡余否定多是由于词义只引发¬p(p代表补足语小句所表述的命题)而导致的偶发的口误。羡余否定关键是p和¬p的冲突。一般来说,如果不是隐性否定动词,则¬p不能引发出来,更谈不上p和¬p构成冲突。所以,动词有隐性否定义,通常是羡余否定的必要条件。而p和&#...
本文以“吃食堂”“哭长城”等旁格动宾结构为切入点,尝试说明旁格宾语所受的句法、语义、语用限制以及汉语动宾结构的语用属性,进而揭示汉语动宾关系的本质特征。文章认为:1)语的旁格动宾结构不是句法语义规则推导的结果,而是语用属性在句法上的体现;二、汉语中大量动宾结构都可用论元关系描写,但总体看来,动宾之间应是超越论元关系的“话题—说明”关系。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词目作为现代汉语基本词汇的典型代表,统计这些词语的词类、词长、词义的数量特征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词长来看,基本词类以双音节为主,而叹词、助词、量词等以单音节为主;从词义来看,汉语以单义词为主;从词类来看,名词、动词、形容词是主体,占比超过95%。无论是否区分词性,词长和词量、词长和词义数、词义数和词量大致呈反比关系。
本文关注以焦点为否定中心的“焦点否定”,提出并论证了焦点否定是一种独立的否定类别。焦点否定句可分为两类:显性焦点否定句使用谓词性否定词(如“不是”);隐性焦点否定句使用常规否定词“不”“没”,但“不”“没”在句中的句法语义功能与否定谓词相同,与否定副词相异。通过对比汉、英、日三种语言,文章明确英语和日语中也存在显性、隐性两种焦点否定句,整体格局和汉语相似。三种语言的显性焦点否定句均使用否定谓词,隐...
关中方言有两个形容词带程度补语的短语结构,本文记为“A得狠”和“A得很”,前者的焦点重音在“狠”上,语义上表属性A的高程度,语用上表感叹行为,句法上独立成句,属于“用作高程度的高程度(degree qua DEGREE)”类型,是一种本体义和功用义一致的自含性结构。
晋语及周边的官话方言里,有些次浊入声字今读上声。土词儿里用的如“裂~开、月正~、捋~麻、摸~不来:估计不来、额~颅盖:额骨、杌~子:小板凳、褥~子、肉”等,多见于晋语及南边的中原官话(汾河片、关中片、秦陇片、兖菏片);文词里用的如“劣恶~、诺~言、掠~夺、略侵~、辱~骂”等,多见于南边的中原官话和东边的冀鲁官话。
国际中文教育在长名称词的教学上尚有空白点,这与语言本体相关研究相对匮乏有关。本文力图直面这个匮乏,先对长词的特点做了界定,探索它们内部的构成类型,认为汉语定中式长词是多个信息项并置“堆砌粘附”在一起,在线组合生成的。传统研究只认识到定语层层缩小中心语概念的外延,这叫“逻辑左向”,但对受话方来说,其实每一个后项信息也都是在依次缩小首个定语的范围,最终聚焦到终极目标,这叫“识解右向”。“识解右向”对教...
为规范语言文字的正确使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了诸多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学界对某个规范标准在某类语料中的落实情况进行调查的研究有许多,而从全局视角对规范标准的规范效力进行评估、对比、预测的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规范效力评估理论作为基础。本课题旨在从数据和方法上建立统一的规范效力评估模型,为规范效力的科学、准确评估提供新的手段。
中国西北部的甘肃、青海一带汉族、回族、土族、藏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多民族杂居、多文化交融,民族间通婚改变了家庭结构的民族单一性,促使强势语言成为家庭通用语,同时切断了各少数民族语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代际传承的链条,导致语言转用和语言濒危。在甘青过渡地带的河湟地区,东乡族、保安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逐渐放弃本民族语言,转用强势语言汉语,少数民族语言走向濒危。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上古汉语(先秦-西汉)时期表达逻辑意义的功能词。拟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语用接口的角度切入,在“量化-否定-关联-时体-情态”分类框架下针对上古汉语功能词进行细致的语义刻画及语用功能分析,辨析各词的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在句子的语义组合之中所发挥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追溯各类功能词的语义来源及生成过程,探求各类功能词的共时用法变异及后续演变历程,并揭示量化、关联、时体等重要语义范畴...
对唐宋词声律史的研究,从“乐体”“文体”的研究角度展开,对建设并完善词体声律学、词调学有重要意义,进而推进词学研究的纵深发展。研究方法、观点、结论等将对包括词学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其他韵文学研究,以及音乐学研究、音韵学研究、语言文字学研究等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
作为人类交流的工具和人工智能理解世界的基础,语言与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创造力共同构成人类智慧的核心要素。人工智能在语言处理和问题分析方面展现出的卓越能力,引发了对其理解力和创造力是否等同于人类能力的思考,这一问题对人工智能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姚从军基于组合范畴语法的研究指出,尽管人工智能展现出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但人类仍在知识生产中保持着核心地位;与此同时,高新民、张舟从心灵哲学视角进行论...

《明代文学史料要略》为明代文学相关文献的总体性概述,涉及的文体包括诗文、小说、戏曲、词、散曲、辞赋、民歌、八股文等,同时对于各体文学相关的批评文献,以及与之相关的史籍、地理书、地方志、石刻史料、子部笔记、年谱与家谱、儒学文献、佛教文献、道教文献、艺术文献、民间文献、书目、索引、工具书以及数据库和在线资源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概说,以此为明代文学研究提供全面的文献支撑。
近年来,九十年代文学日益广泛地受到重视,并成为当下的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但相较于成果丰硕的八十年代文学研究,仍存在着较大差距。为了还原九十年代的丰富内涵,有效推动其研究的深入,有必要借鉴“年代学”理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九十年代再出发”命题。这不仅需要厘清九十年代文学与八十年代文学、新世纪文学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源流交叠的方式去展示其曾经历的过渡、延展或带有时代特征的历史转换,而且还要进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