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城市史”相关记录249条 . 查询时间(2.203 秒)
抗战胜利后,天津等华北国统区城市的粮食问题凸显出的城市危局,与内战环境和国民政府粮食政策密切相关。在战争环境下,天津等城市相继丧失经济腹地及周边地区、东北、江南的大部分粮源,造成外部供给不足。天津市政府沟通粮源的过程,体现了战后华北国统区的粮政管理主体涣散,即市内粮政归属社会局管理,但又要受粮食部及其派出的粮政特派员办公处、田粮处以及地方军事部门的管制。与此同时,城市内部因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调控机制...
明清漳州府城市场网络的演变
明清 漳州府 城市场网络
2024/4/8
明时漳州府城已出现府县级市场网络的初步格局,府城与县级墟市有所沟通。明末清初在贸易的牵引下,府城的市场规模有所扩大,府城近郊的浦头市与附郭县辖区的浦南墟成为连接两级市场的重要节点,推动府城市场网络形成。至清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府城借由石码市镇这一窗口,与厦门港形成贸易往来,市场网络进一步扩大。
元明清北京城市形态中的河湖水系
元明清 北京城市形态 河湖水系
2024/4/8
北京城的城市形态,大量融入了河湖水系等自然因素,体现出东方山水城市特点。历史时期,分布在永定河冲积扇上的泉、湖、河流,对北京城的城市选址、城址转移、城市平面设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元大都的设计者充分考虑了古高梁河水系的自然特点,将其有机融入城市形态中,在城市景观和实用功能两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城市二元水系结构。
上海公共租界早期的排污系统由于管道缺乏重力梯度、河流缺乏冲刷能力,无法胜任处理生活污水的职责。20世纪10年代,为应对抽水马桶引入的挑战,工部局决定建设地下分离式排污系统,以实现污水处理方式从“雨污合流”到“雨污分流”的转变。1921—1934年间,工部局参照英美市政工程经验,结合上海实际地理情况,逐步修建了分主管道、次级管道和入户管道三层级的新式排污管道网络。通过排污管道与其他市政管线的空间争夺...
全球史视野下,近代中国的时间使用经历了标准化、全球化的转型,为城市提供公共时间测报装置的钟鼓楼,也经历从被动接受西式钟楼到主动装设标准钟的嬗变。晚清时期西式钟楼的营建,多是西方时间文化产品和电报通讯技术输出的结果;而民国时期广州、上海、北平等城市主动装设标准钟,则是融入全球化潮流后的自觉适应和自主选择。论析全球化进程中时间使用的共同特征与近代中国的特殊现象,不仅是一项能够将全球史与国别史结合的微观...
清末北京街道改造的兴起:论争与实践
北京史 城市史 街道改造 城市治理
2023/9/11
晚清北京街道严重失治,激发了改造之议。从早期改良家提议到清末新政逐步推进,北京的街道改造虽然历时不长,但由于关系国体民生,涉及施工技术、街道管理、公共卫生、经费与路权诸多方面,操办起来并不顺利。围绕街道改造的论争此起彼伏,其中包含中西观念的博弈、师夷与排外相互纠缠的社会情绪以及趋新与守旧的政治斗争。清末北京街道改造是北京城市治理现代化变革的前奏,尽管存在相当局限,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市容和交通,给...
近代天津排水系统的变化与生态影响(图)
近代天津 排水系统 城市环境
2023/9/11
晚清天津开埠后,作为北方重要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得到快速发展。天津城利用自然地势和沟渠水闸导出废水的旧有排水系统,因人口增加、城区扩展而不断拓展,形成由人力运送、沟渠河槽网络、固定排水地点和沟泥回收等环节组成的排水模式。在此过程中,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质,可通过秽水沟泥包运等城乡肥料交易活动返回农田。而在租界中出现的近代下水管道及相关卫生设备以管道运送方式,避免了人力和路面运输带来的卫生问题。但这一变...
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引入、传播与运用(图)
卫星城学说 城市规划 城市史
2023/9/11
卫星城学说自20世纪20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在抗战时期进一步传播。市政专家和工程、技术精英在引介卫星城学说时,紧密联系中国的现实和需求阐释其价值和意义。抗战胜利后,各大城市规划大纲中的卫星城方案,不仅保留了西方的印记,同时还有基于国内工业化、城市化现状的思考和探索。民国时期卫星城学说的传播与运用,呈现了近代中国学习借鉴外来理论的丰富图景,也为后来中国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奠定了基础。
江汉关与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以航运交通为中心的考察
江汉关 近代武汉 城市发展 航运交通
2024/4/8
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与江汉关的密切关系,从江汉关设立前后航运交通的发展,以及设立后对近代武汉的城市发展的影响可以折射出来。武汉的航运交通发展较早,明清之前已获得蓬勃发展;明清时期汉口镇兴起,成为全国内河最大的航运中心,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的经济不断发展,“武”“汉”并称和连用,体现了三镇联系的日益密切。但此时仍存在诸多不利于航运交通发展的因素。晚清汉口开埠后,设立江汉关负责征税等事宜,航政管理也是江...
《鄞县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图)
鄞县 考古调查 勘探报告
2023/1/4
古鄞县是今宁波境域最初设立的四个县级政区之一,始置于秦汉时期,撤并于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前后相沿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代,厘清了鄞县故城的基本面貌,不仅为探讨古鄞县以至宁波境域古代城市发展增添了新的案例,...
“森林”进入城市:民国时期森林公园筹设研究
森林公园 城市建设 植树造林 森林观念
2023/3/24
民国时期,在历届政府倡导的造林活动中,森林公园的筹设别具意义,反映出国人对森林的认知从强调单一经济收益拓展至重视多效社会功能及景观价值。国内森林公园概念的萌生与清末民初以来森林科学知识、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和造园学说的传入紧密相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受造林运动和“首都计划”的推动,森林公园作为衡量林业管理与都市文明的标尺被纳入实业部施政框架。从1931年起,实业部多次下令全国主要城市筹建森林公园,各...
明清卫河流域城水空间差异与地方因应
明清 卫河流域 城水空间差异
2024/4/10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作为中国古代城镇选址的重要原则,影响了后世城水空间关系的格局。不同的城水空间类型,导致河流对城镇的差别影响,因之决定了地方社会迥异的措施因应,从而形成地域之间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综合而言,明清卫河流域的城水空间关系可分为近河型与远河型,以近河型为主。前者包含河流绕城、城镇临河及跨河等不同形式。因城镇地近河流,常受洪水泛滥冲啮之患,因而形塑了沿河地方以防水固城...
作为中西交汇的国际大都市,近代上海的城市治理始终交织着华洋关系,噪音治理即为典型,并以人口密集、工商业繁盛的公共租界最为显著。上海公共租界噪音治理起步伊始,就参照了欧洲的城市治理模式,但也面临本土化的困境。租界内华洋居民因文化传统不同,对噪音的认知也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外侨对华人的行为逐渐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而华人对城市噪音的认知也逐渐由不解演变为理解,并深化为对都市文明的探讨,主动参与治理。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与市民日常生活探析
清末民初 北京茶馆 市民日常生活
2024/4/10
清末民初,北京茶馆林立、种类繁多。根据营业性质与经营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大茶馆、清茶馆、书茶馆、野茶馆等类型。茶馆与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被赋予了信息与社交中心、交易与雇佣中心、矛盾调解中心等多重角色,同时它还是北京市民观看表演和进行围棋、虫鸟、灯谜等游戏的场所。透过茶馆的时空变迁,可以一窥近代北京社会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熔融与冲突,是北京城市记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