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理论语言学 >>> 普通语言学 >>> 语法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语法学相关记录735条 . 查询时间(2.373 秒)
讲语法,首先要讲词类,因为“词类是讲语句结构必不可少的‘道具’(或叫‘理论构件’)”,有了这个道具,才方便我们讲语法(沈家煊,2009)。自1898年第一部由国人撰写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出版开始,各种语法学著作都把词类划分问题作为主体部分进行论述。而动词和名词又是词类研究的重中之重,对二者及其关系的看法,直接影响着研究者对语法研究中的许多重要问题的认识,进而影响研究者对整个汉语语法体系的构建...
在英语中,主谓完备的句子形式可以做主语,也可以做宾语,唯独不能做谓语。而汉语不同,主谓谓语句大量存在。这一事实经过几十年的发现和认识,最终在结构主义语法时代被明确为汉语语法的一大突出特点。这一时代还有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即明确了汉语动词性成分能直接做主宾语,不必像英语那样先名词化。不过,这两大共识也滋生出新问题,仿照“主谓谓语句”命名的“主谓主语句”就是直接体现。
抽象语义表示到文本(AMR-to-Text)生成的任务是给定AMR图,生成相同语义表示的文本。可以把此任务当作一个从源端AMR图到目标端句子的机器翻译任务。目前存在的一些方法都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对图结构进行建模。然而,它们都存在一个未限定的问题,因为在生成阶段许多句法的决策并不受语义图的约束,从而忽略了句子内部潜藏的句法信息。为了明确考虑这一不足,该文提出一种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显式地在AMR-to-...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
本文指出,致力于探究柏拉图问题的生成语言学(又称形式语言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和理论物理学在研究旨趣上有某些相通之处,二者都采用演绎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现象(语言也是一种自然现象)。作为经验科学,形式语言学最重要的特点是它所提出的一些假设要具有可被证伪(falsifiable)的特性。形式语言学一直致力于用更为简单的原则对复杂的语言现象作出更加系统、统一的解释,这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一致的。目前,生...
学界一直比较关注英语中动句的多视角共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带副词修饰成分的类型上。迄今为止的共时研究还未能很好地界定中动句的核心特征并从句法上给出解释和论证。本文将多种类型的中动句纳入统一的研究范畴,考察该句式的起源和发展,并从导致其出现的内部机制和动因上探究其核心特征。结果显示,英语中动句的发展和很多印欧语系中动句并不是同一路径,反身代词在使用上的消退与中动句的起源并没有本质联系。英语中动句起源于...
本文简要考察了英语句法中的CP域、TP域和vP域形成的历时发展过程,发现古英语的CP域较发达,该域强大的话题化特征能够吸引名词、动词、副词、形容词、介词词组等各种成分前移;古英语的TP域还在形成和发展之中,使用尚不稳定,随着中古英语助动词的形成和发展,TP域进一步稳定并削弱了强大的CP域,非限定动词已经难以进行V-to-I和V-to-C移位;vP域从古至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是轻动词的v节点从屈...
本文考察了Dryer的左右分枝理论和Hawkins的成分识别域理论在预测和解释SVO/SOV/VSO3种主要语序类型语言(特别是英语和汉语)关系小句和其他语法成分组配等方面的有效性,并试图解释其动因。研究发现:(1)左右分枝理论无法预测英语和汉语中关系小句与名词的组配。成分识别域理论与直接成分尽早识别原则相结合可解释英语关系小句和其他语法成分的组配,但无法揭示汉语和日语关系小句与其他语法成分的组配...
“较”的语法化     "较"  虚化  语法化       2022/3/9
“较”的最初本义是“车箱”,先秦时便出现了“较”的动词用法。魏晋南北朝时期,“较”的名词用法减弱,动词用法逐渐增多。在唐代,动词“较”语法化为介词“较”,相当于“比”;与此同时,“较”的语法化趋势增强,虚化为副词“较”,有“略微”“比较”“稍微”等含义。介词“较”的产生原因是重新分析和使用频次的增加;副词“较”的产生原因是重新分析和句子中心位移。“较”的介词、副词用法在唐代逐渐定型,并沿用至今。
滁州地处皖东,滁州方言内部语音特点并非整齐划一,某些地区具有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的双重性特征,滁州方言研究对江淮官话与中原官话研究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滁州方言研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深入研究的空间很广,对滁州方言的总结回顾能够更好地拓展滁州方言的研究空间。本文采用统计法与文献分析法,对滁州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滁州方言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资料参考。
21世纪以来, 阜阳方言研究从单一研究到综合研究、从点的研究到面的研究, 取得不错的成绩。为了更好地促进阜阳方言研究的深入开展, 对阜阳方言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回顾势在必行。本文采用统计法与文献分析法, 对进入21世纪以来的阜阳方言研究情况进行综合梳理, 以期能够为从事阜阳方言研究的学者们提供参考。
根据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交际的成功在于听话人H通过话语的命题P,基于会话原则推断出说话人S传递的交际意图Q。显然,如何识解话语的命题便成为识解说话人交际意图的关键。后格赖斯语用学提出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不同语用过程,然而忽视了识解话语命题意义的认知机制问题。本文从语法-语用互动关系视角提出语用规约是话语识解的认知机制,试图从理论上弥补二元语用学研究的缺陷。
本文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对比了香港回归前后(1986—2008)港英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时间指示语的用法。研究发现,过去时间指示语在回归前港英政府的施政报告中用于建构“正面的香港人与英国人的共同历史”,而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建构“负面的香港被殖民的历史”;将来时间指示语在回归前港英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香港的未来是短暂的、不确定的,而在回归后特区政府的施政报告中所建构的香港和中国...
本文从共时平面对“儿类”小称在汉语方言中的类型分布及语法意义进行考察,揭示“儿类”小称的特点。汉语方言的“儿类”小称,类型丰富,分布广泛。语表类型上,既有“儿尾”形式,也有“儿化”形式,展示出形态上的多样性。“儿类”小称在地域分布上是不平衡的,表现为南方多儿尾、北方多儿化的小称格局;而且儿尾在逐渐向儿化过渡,呈现出自北向南的推移态势。“小量”是小称最基本的语法意义,小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和数量的微小...
西宁方言由于和周边语言的接触关系,语序具有明显的SOV类型特征,与这一语序特征相和谐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前置词逐渐弱化,后置词比较活跃;其中方位词的语法化是西宁方言后置词的重要来源之一,有些方位词已经语法化为宾格标记,这种变化和周边SOV语言的接触密不可分。如果跨语言比较,方位词的这种语法化路径有一定的共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