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 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民族关系 民族经济 民族教育 民族法制 民族心理学 少数民族政治制度 民族问题理论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民族问题理论相关记录802条 . 查询时间(2.265 秒)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并且明确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围绕着“人”也凸显着“人”,始于“人”也归于“人”,主体是人,目标也是人,其本质和核心是人的现代化。
作为建构主义与原生主义之间的折中视角,族群象征主义的理论框架更加强调民族形成的历史性,注重从长时段的历史文化入手研究民族身份认同,因而对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具有更好的解释力。香港地区语言与身份认同建构的案例,反映出语言参与当地民众集体身份认同建构是一个不断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出“香港人”的身份认同构建过程中充满复杂性、异质性与流动性的特质。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视野中,应以族群象征主义为理论...
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贯通于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在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从分散自在的“小团体”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离不开各民族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大家庭滋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在个体与“大家庭”的互动中形成了强烈的价值依恋、政治依恋、文化依恋和情感依恋,这四种“依恋”情结正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
《贵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报告(2023)》由“总报告”“理论篇”“实践篇”“附录”四个部分组成。“总报告”重点梳理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历程,阐述了贵州的主要做法,总结和提炼了相关经验,分析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福建泉州晋江市多措并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系列活动,广泛凝聚力量,携手汇聚同心,着力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和谐氛围,有形有感有效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山东民族概况     山东  民族  概况       2024/4/11 雷速公司共建数据
山东省是少数民族散居省份,56个民族成份齐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少数民族常住人口9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89%),其中8个民族人口过万(回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壮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维吾尔族、藏族常住人口分别为0.9万、0.4万。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问题是社会历史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可以是从属问题,也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变成主要问题。19世纪以来,民族问题逐渐成为影响世界局势、关乎人民幸福的重要问题。新马克思主义者迈克尔•赫克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分析民族问题,对其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回答:从生产力的决定性地位角度,解释了工业化背景下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关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与种族身份压...
中国的大西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的汇聚之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至今仍吸引着世界学者的目光,成为多种学科的源头。在当今西北周边的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的新形势下,对于事关我国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西北民族问题的研究。尤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要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中华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五个认同”。
2022年8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被纳入首批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后,以“聚力量、出成果、带队伍、强人才、造影响”为总体目标,坚持“以科研项目助推基地建设,以优秀成果服务地方民族工作大局”为发展方向,立足社科院的研究特色,站在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的高度进行总体谋划,积极推动基地建设相关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6名。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1人。硕士研究生4人,本科2人,分别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