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法国文学”相关记录100条 . 查询时间(1.826 秒)
像佩雷克这样的文学“玩火者”(图)
佩雷克 《庭院深处》 文学实验
2022/7/27
在写出《人生拼图版》这部名作前,乔治·佩雷克早就跃跃欲试,对文学实验有种“偏执癖”。《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后文简称为《庭院深处》),书名听上去就是古怪之作。就像《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乌克兰拖拉机简史》一样,足够引发不明就里的好奇心。我想,如有新人写这种新作,大概率会被认为是“混乱之作”。我们的纯文学期刊,出版社也许都不愿搭理(即使有个栏目叫“文本探索”,估计也不会刊发)。它超...
《悲惨世界》为何永不过时(图)
雨果 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
2022/7/27
雨果的《悲惨世界》出版于1862年,在长篇小说中也可谓巨制,共5卷365章,字数超过65万个法语词。在这个速食时代,能潜下心来啃下整部小说的已经不多,加之原著三分之一篇幅属于题外话,并不推动剧情,徒增了阅读门槛,也间接鼓励更多人通过影像等改编作品来了解这部经典名著。
《流浪的星星》(图)
《流浪的星星》 勒克莱齐奥 诺贝尔文学奖
2023/2/20
《流浪的星星》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的一部作品,讲了一个犹太小女孩大半生的人生经历。故事的开端发生在1943年法国尼斯后方的一个被意大利管辖的犹太人聚居区。小女孩艾斯苔尔在父母的照顾下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战争却把这一切的宁静打碎,作为犹太人的艾斯苔尔,为了活下去,必须离开马上要被德国人控制的家园。
《我们的感觉》(图)
《我们的感觉》 人文科普 法国
2023/4/3
这是一本多学科交叉的人文科普读物,不仅有历史、科学等知识,也有幽默漫画、动物故事、名画欣赏和职业采访。全书分为6个章节,除了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还有神秘的第六感。每一章通过采访、摄影、科学解释和趣闻轶事等方式,多方位、多维度地让小读者了解感觉相关的知识和趣闻,穿插着小实验和小游戏,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马奈发起了艺术史上反学院绘画的最伟大的象征革命。为了理解和解释这场象征革命,布尔迪厄从马奈绘画引起的丑闻入手,实施读者反映批评,建立了将作品的生产与接受一体化的配置主义理论。笔者意图阐述布尔迪厄如何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尤其是马奈与标志性人物的关系,构建配置主义理论并考察这种理论的作用。
自由和自由的困境——由《孤独漫步者的遐想》透视卢梭
卢梭 自由 幸福 感性
2014/6/19
作为“自然与真理之子”,卢梭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他理想的自由和幸福,然而这样一位饱含情感的思想巨人却不被当时的世人所接受。这位死后哀荣备至的思想家生前遭受着深沉的磨难和痛苦。本文深入解读《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讨论了卢梭眼中的自由、追求自由的方法以及其向往自由而不得的三条原因:矛盾的自我认知;矛盾的人世观;矛盾的出走心态。其实一定程度上讲,卢梭所经历的也正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困境——追求自由的欲望最终成了围...
《茫茫黑夜漫游》中人物形象的狂欢性
《茫茫黑夜漫游》 人物形象 狂欢时间 狂欢空间
2014/8/5
狂欢节文化在西方文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它促成了小说的产生,更体现为狂欢节文化在此后的整个文学传统之中的渗透和影响。塞利纳的作品《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应用狂欢节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将小说人物置身于独特的狂欢时间和狂欢空间之中,使人物与特殊的时空相互结合而形成一个个小型结合体。人物中所蕴涵的颠覆性力量与本质在这种狂欢性形象之下得到了完全的释放与体现。
从《追寻逝去的时光》看经典与文学批评问题
经典 危机 《追寻逝去的时光》 经典重读
2014/8/5
“文学经典”问题自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就成为国内外文学研究的热点。对经典的探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文学经典的定义(即:何谓“经典”);二、文学经典与文学批评(或文化批评)在新时期所面临的危机与解决途径;三、对经典的重读与重新释义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是二十世纪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学作品,也是文学批评中最多被提及的作品之一。本文将以该作品为例,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文学经典的形成,借...
米兰·昆德拉与中欧神话
米兰·昆德拉 中欧神话 身份认同
2014/8/5
法籍捷克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一生多次经历由异质文化间的冲突引起的身份危机,从早年极权主义体制下信仰幻灭、自我迷失,到后来告别故土、流亡异邦,昆德拉始终面对的是一个不断扩大的异质文化空间。本文聚焦于昆德拉流亡法国这一重要阶段,通过对其“中欧神话”的历史背景及内在动因的分析论述,阐明昆德拉如何在精神上皈依中欧小说传统,构建自我的中欧文化身份。
《等待戈多》中的反人文主义倾向
等待戈多 人文主义 理性 时间
2011/5/23
塞缪尔·贝克特独有的表现形式导致了其作品的歧义或多重阐释性。代表作品《等待戈多》同样具有这样的性质,蕴含着多种阐释可能。本文从人文主义传统入手,从理性缺失和“扭曲”的时间两个方面,分析剧中人物,以及其体现出的对理性与感性的颠覆、对时间的瓦解,以及对信仰的藐视,揭示《等待戈多》中所体现出的反人文主义倾向,从而进一步揭示二战后人类精神荒芜的实质。
安德烈•布勒东是法国20世纪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鼻祖和灵魂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其超现实主义思想的实质和文学创作手法,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在其超现实主义思想影响之下的20世纪法国社会及现代派文学。
法国学派=影响研究?
法国学派 影响研究 比较文学
2009/12/2
一般认为:法国学派是“影响研究”学派,所提倡与从事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影响研究。作者认为这是一个误解,本文从法国学派代表学者有关论述出发,对于这一误解的由来加以辨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并非“影响研究”,而是各国文学间的“事实联系”研究,是“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
This essay examines Rhys's relationship with France as evinced in her autobiographical works and early fiction. It analyses the way in which Rhys, adopting a position of self-imposed artistic marginal...
Although the poetry of W. B. Yeats has long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imagery and ideals of French symbolism, it is assumed that Yeats turns away from symbo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endorses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