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哲学 >>> 美学 >>> 艺术美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艺术美学相关记录485条 . 查询时间(2.734 秒)
奈格里的艺术批评工作打破了艺术与政治的界限。他提出的“活劳动”理论,既是马克思所谓劳动的潜能态,也是包含艺术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潜能态,意为人类实践内含的创构性和变革性力量。通过分析现代主义的发展现实可以发现,奈格里将艺术与劳动的总问题合并,并非仅受他左翼立场的局限:社会化大生产和意识形态机器给艺术自我立法造成的困境,导致艺术学科边界的无限拓宽;现象学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激进化演绎以及劳动的数字化转...
丝绸之路遗存丰富,是古代文明艺术、历史和文学诸多研究领域的重要资料,是探寻欧亚多文明间跨文化、跨地区交流的重要依据。其中的叙事元素更是为我们分析古代文明互动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与阐释可能。集中分析和介绍丝绸之路绘画遗存所见叙事方式及其特点,厘析既往研究所提出的多种图像叙事分类方法,尤其关注文本与图像、世俗与宗教绘画之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展现出丝路沿线的文明互鉴。
明清交际之时,中国经历了政治权力和思想的急剧转变,一些文人将“遗民”作为自己的身份特征,徐枋正是其中一员。他致力于诗歌和散文创作,并通过绘画来表达感情和思想。《涧上草堂图》是其绘画代表作之一,采用了江南地区吴门画派的绘画技法,崇尚简约、韵味和精神上的满足。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地感受到徐枋对明代文化与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崇高道德理想的追求。在徐枋去世之后,《涧上草堂图》经过后世文人的集体性活动发生了转变...
对“乐”这一观念的分析不同于对音乐美学的探究,也不同于对古代中国的乐曲和乐教传统的爬梳,其聚焦古典文本的意义环境与指称跨度,审视当下古代中国思想研究中舶来自西方的先在的理解框架和范畴结构,并揭示这种理解形式与早期中国思想在思考和表达上的根本差异。通过回到基础文本展现“乐”如何实现在浑然中映射秩序的贯通性,并以绵延的方式持续显现于不同语境——论域和主题——之中,旨在说明,秩序性只有在面对人的有限性和...
传世名画《晴峦萧寺图》之题与画的多重表达及其可能理解具有值得探讨的学术价值:如果因为“萧”“寺”二字而储备了“萧疏”“淡泊”的认知前提,那么《晴峦萧寺图》中的“蟹爪”就是枯木衰败;如果带着“李约买萧字”的系列“背景书”去读画,那么“萧寺”就不再萧瑟清寂,而是隐喻着艺术的狂热和无价;如果意识到晚清徐渭仁所定名的“晴峦萧寺”与画作本来无关,那么山水就成了《金刚经》所说的“世界”。对于习惯了通过文字来表...
工夫论并不局限于心性修养,也可以关乎多种生活技艺,古琴就是一种需要抚琴者兼修艺术造诣与品德养成、旨在培养君子人格的载道之器。象思维是中国古代非常发达的思维方式。借由象思维启人悟道,是古琴工夫论的重要特征。观“物象”以体察指法之“势”,循“意象”以体味乐曲之机,感“气象”以参悟生生之“理”,从象中悟得契入操缦实践的要诀,领略超越言语的琴道真趣,师造化、得心源,能够助益礼乐发挥化民成俗的教化功用,实现...
晚清皮黄的发展离不开对昆曲诸方面营养的吸收,因此皮黄艺人形成了以“昆乱不挡”为荣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皮黄发展日渐成熟,皮黄界对昆曲的热情不断减退,及至民国初,北京的戏剧舞台上几乎不见昆曲身影。皮黄名伶梅兰芳率先提倡昆曲,在皮黄名伶、北方昆弋班的合力下,戏剧界及戏剧市场重新认识昆曲的文化价值,反过来影响了皮黄艺人对昆曲的重新接受,昆曲在民国时期的北方得以保存延续,不仅是昆曲艺人努力的结果,皮黄艺人...
强调对身体的认知是现代雕塑区别于古典雕塑的核心特征。现代雕塑关切的重点是与观众的互动、对身体的表现与作品的介入性。进入现代之后,雕塑发生了物—身体转向,人的身体以及人对身体的经验是现代雕塑的核心主题。这种转向的源头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罗丹不仅改变了古典雕塑的观看方式,还将雕塑的关切点定向到身体之上,他开创了雕塑作品与周围物质世界关系的先河,使雕塑成为与人相类似的主体。
根据沃尔夫冈·韦尔施以“超越美学”为标志的当代美学的观点,传统美学是一种有待超越的理论。基于对审美全球化趋势的分析,韦尔施对以谢林为代表的传统美学的本质主义和体系封闭性进行了批评。然而,从谢林的相关文本尤其是《艺术哲学》出发,谢林的艺术哲学能够回应韦尔施的相关批评从而得到辩护。最后,超越传统美学并非完全拒斥艺术的形而上学,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完善关于美学的研究,从而显示了当代美学与德国唯心论艺术哲学对...
中国古代壁画作为中国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艺术价值在古代美术的研究中弥足珍贵。“现状模写”以古代壁画的“现状”为模写对象,以保存科学数据为客观依据,以艺术表现为主观理解,实现壁画“现状”的副本制作。通过对古代壁画“现状”“现状美感”等概念进行阐述,思考美学范畴下“现状模写”作为技法手段的目的与意义,将科学与艺术进行有效结合,力求总结出适用于中国古代壁画的“现状模写”技法体系。以敦煌莫高窟254窟(...
北宋《宣和画谱》评关仝之画曰:“深造古淡,如诗中渊明、琴中贺若”。对贺若其人,琴史研究中普遍流行贺若弼说,但此说有误。从前人考证来看,定唐代琴家贺若夷为正说,还原其在琴史上的地位,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琴中贺若”在艺术场域中的象征意义、贺若琴风对北宋文人画观念的感染导引,以及宋代诗、琴、画三者的会通。而考察琴、画审美趣味的融通现象,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艺术古淡简远、超逸至天地大美的境界。
徐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体。他不仅擅长于小说和诗歌创作,而且在戏剧创作方面也成就了他在戏剧史上的突出地位。徐訏的戏剧创作倾向于情感世界的叙述,具有独到的探索意识,融入了作家深沉的哲理化思考。徐訏力图在都市繁忙的生活中运用感官世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抽象的意念世界,他把浪漫的抒情和哲理化思考诗化地凝练在一起,透视出人生与现实社会斑驳复杂的矛盾,逐渐形成爱的哲学体系。
在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理论之后,阿多诺美学是最有建树的审美理论之一。与传统文艺美学不同,阿多诺不再把艺术当作“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学的唯一立足点”。由此,他最重要的美学成就有如下三个方面:对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深刻批判;对艺术的社会本性的重新发现;对艺术中的创作美学问题的卓越创见。通过这三项工作,阿多诺有力地推动了美学的根本转向。
董希文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美术创造中相当早地深刻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内在社会现实感受的艺术家。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董希文的重要创作,特别是以《开国大典》为核心,在追溯40年代后半期画家的艺术、精神特征及其内在张力的基础上,探究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获得的具突破意义的精神成长与艺术进展,辨析他关于那时革命、社会的独特体认视角及其可贵价值,揭示其画作所植根的有关新的社会关系与“人民”面貌的理解和感受,进而...
在现当代海外华侨华人中,有几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受人关注。例如旅居法国的赵无极和朱德群等老一代艺术家,稍晚一点旅居美国的丁绍光和陈逸飞,更晚一些的徐冰和王伟中等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