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戏剧其他学科”相关记录98条 . 查询时间(0.859 秒)
戏曲中的“第五堵墙”及其理论意义
墙 布莱希特 第五堵墙 中国戏剧
2022/2/17
布莱希特等西方戏剧家将存在于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的隐墙称为“第四堵墙”。同样作为非实体的“间隔”,在场表演之中的诸种隐墙则可视为“第五堵墙”,这种墙在中国古典戏剧中表现为四种基本类型。在“第五堵墙”中,场上的演员往往对舞台上存在着的某种事物视而不见,造成“现隐”效果,即虽然某种事物在场上显现,却“规定”表演者不能看到;与此相反,不在场的诸事物也可以视为在场,这种不在场的在场正是以“第五堵墙”为条件的...
《文艺研究》2019年第4期刊发的孙柏的《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以李石曾编撰之〈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为例》一文,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结论值得商榷。首先,文章对钱钟书批评晚清使臣海外观剧只“热闹眼睛”一语的反批评,缺乏历史与理论依据;其次,文章认为《世界》画刊介绍的内容反映了19世纪西方演剧的“整体情景”,这是不符合史实真相的,当时中国戏剧亟需引进的外国经验也不是戏园与戏台...
民初戏剧改良与通俗教育研究会
戏剧改良 通俗教育研究会 戏曲股
2022/2/17
1915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通俗教育研究会,下设戏曲股。戏曲股基于社会改良的立场推动戏剧改良,推出“改良戏剧议案”和“戏剧奖励章程”。戏曲股成立后的最初四年,从重视搜集演出脚本到注重剧院演出的调查,从重在讨论与颁布不良剧目的禁令,转到编写新戏和奖励新戏演出,理性和宽容是其主轴。其成员对戏剧活动的指导和参与,经历了一个对戏剧现状逐渐了解和适应的过程。围绕该会,尚有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比如对女伶的态...
现阶段,中国原创话剧特别是主流话剧的发展依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票房不尽理想、观众人数难以提升等问题亟待破题。本文将在国有文艺院团体系化建设的理论支撑下,以观众为焦点,按照剧目创作、制作、演出管理的生产流程,从拓宽与深化原创现实题材概念的内涵、确保主创团队强强联合、提高剧目运营管理能力、重视艺术普及等四个方面探讨现行院团管理体制下中国话剧原创能力的全面提升。
2019年中国戏剧热点现象述评
2019年中国戏剧 戏剧产业 戏剧创作 热点现
2022/2/17
2019年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这一年间戏剧行业持续发力:在产业层面,积极响应国家机构改革政策,以戏剧创意助力“文旅融合”、促进城市发展,而“沉浸式”戏剧体验等新兴热点项目也带动了戏剧市场的多样化繁荣;在创作层面,全国各地文艺院团纷纷推出精品红色剧目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唱响新时代戏剧艺术华章,但也浮现出改编经典遭遇“退票风波”、引进戏剧“水土不服”等焦点问题。
余上沅与赵太侔、闻一多等人在1920年代中期发动的“国剧运动”,在很长时间里都被戏剧和美学研究者所遗忘。时隔近一个世纪之后,文化潮流由百年前的“西学东渐”,转变成了百年后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回过头来看这场“国剧运动”,会给我们一些意想不到的启示。不过,笔者感兴趣的,还不是作为艺术运动的“国剧运动”,而是支撑“国剧运动”的戏剧理论,尤其是余上沅的“写意戏剧”理论。
“傀儡”再认识 ——“泛傀儡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泛傀儡化 傀儡 偶 物体
2022/2/17
傀儡艺术是一种借助傀儡为表演媒介的世界性艺术样式。20世纪中后期,傀儡被视作一种独特的艺术语汇,越来越多的新兴现象和现代艺术表现形式被纳入“傀儡”的概念中,“傀儡”的泛用使“泛傀儡化”的现象随之出现。究其原因:一是“傀儡”和“物”产生了混淆,二是“傀儡”和“偶”产生了混淆。解析“傀儡”的特点,可为“傀儡”一词的定义提供参考的坐标,使“傀儡”一词不再被误用,为解决当代傀儡艺术存在的“泛傀儡化”现象问...
戏剧表演中语言塑造的类比法及运用
类比法 语言塑造 戏剧表演艺术
2022/3/8
类比法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以台词为代表的语言艺术是戏剧演员表达人物情感、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探讨了演员在戏剧创作中对语言塑造作用的“再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类比法在戏剧艺术中的原理再延伸、语境再升华进行研究。
采用历史文献法、专家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梳理了关羽“武圣”地位的确立过程,其春秋大刀在后世各武术门派中的流传情况,以及关王刀在戏曲中的运用。在最初的关公戏中,春秋大刀是用来摆而不是用来舞的,精通通背、形意和八卦的南派艺人王鸿寿将武术中的《春秋刀谱》融入戏曲当中,令春秋大刀在舞台上动了起来,其徒李洪春在继承他大刀的舞台程式后,又结合家传武术,以及其师武术家孙文奎的关王十三刀,演化出舞台上别具一格的春...
论“格萨尔”藏戏表演的审美特征——以青海果洛地区格萨尔藏戏表演为例
《格萨尔》 格萨尔藏戏 说唱人 说唱艺术
2016/11/24
《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创作的一部以说唱形式在青藏高原广为传唱的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戏便是沿袭了格萨尔史诗说唱表演形式,通过说唱艺人讲唱格萨尔史诗故事,戏剧演员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格萨尔藏戏有着其独特的戏剧结构和审美特征。
二十年代历史剧是中国现代历史剧的开创期,经过一番必要的论争,形成了不同创作观念共存的局面,其中郭沫若等人的凸现个性主义时代精神的历史剧观念占主导地位。很多作品存在一种鲜明的大我化倾向,将放大的自我熔铸于“超人”、“女神”、“英雄”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成为作者与时代的文化镜像。它们还着力发掘情感错位和人格错位的变态心理,作为时代主调的一种变奏,体现出艺术与生命的双重自觉。
把玩的意趣与情致——对京剧传统表演艺术特征的一种别样观瞧(之二)
京剧 传统 表演艺术
2013/6/9
京剧表演和其他戏曲表演一样,都有“炫技”的成分,娴熟精湛的“四功五法”,堪称绝活的技艺惊现,构成了舞台引人人胜的聚焦亮点。往往是,“歌舞演故事”的故事本身对观众来说,是没有多大吸引力的,反倒是“故事”中的“歌舞”却成了最具艺术感染力的核心支撑。这方面,拿武戏举例子,最能说明问题。看《金钱豹》,没有了将一把钢叉耍得上下翻飞令人眼观缭乱的“纯技巧”还值得欣赏么?看《杀四门》,手上的“枪花”要是没有什么...
冀东地区影戏剧种的发展与断代
影戏 冀东影戏(冀东皮影) 滦州影戏(滦州皮影) 乐亭影戏(乐亭皮影)
2013/6/17
现今的冀东地区主要包括河北省东北部的秦皇岛、唐山二市。关于冀东地区影戏的诞生地到底是滦州还是乐亭,在冀东地区还时有争议,一时间成为学界公案。本文经过对各类文献考析,以“独立的影戏剧种”作为切入点,同时紧紧把握冀东地区影戏剧种的历史发展脉络展开论述,得出以下的结论:宋金时期影戏传播到现今的冀东地区,但此时的影戏尚不具备剧种的意义;明代冀东地区的影戏发展至滦州影戏阶段, 此时的滦州影戏已经具有影戏剧种...
近三十年中国话剧的发展,可分为1978—1989年和9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1978—1989年间,真正的现实主义传统得以继承,戏剧思想大解放,探索戏剧的大发展,出现了《狗儿爷涅槃》、《桑树坪纪事》等优秀创作;90年代以来话剧发展却表现为“技术一流,表演二流,内容不入流”,其根本问题是戏剧文学的失落。与戏剧创作和舞台艺术的发展情形不同,这三十年间的话剧历史与理论的研究始终稳健、扎实,但却往往被人们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