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拉美文学”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2.701 秒)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图)
《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 聂鲁达 诺贝尔文学奖
2023/2/2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世纪所有语种中最伟大的诗人”聂鲁达情诗全集被誉为“情诗圣经”。聂鲁达20岁写就时的《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为他赢得了全世界的赞誉。
“爱是这么短,遗忘是这么长”“我喜欢你沉默的时候,因为你仿佛不在”等经典的聂鲁达诗句,打动着每一个恋人。他的诗篇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
异彩纷呈的拉美儿童文学
拉美儿童文学 外国儿童文学
2022/6/20
中国读者对于拉美文学的了解,最初大多来自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彼时集中涌现出一批才华横溢、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拉美作家,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风行世界,也使得“拉美文学”的概念进入中国读者和作家们的视野。然而在儿童文学领域,目前中国对拉美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一直相对较少,外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拉美研究也并不充分。拉美儿童文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其源头可追溯至前哥伦布时代,在数百年的...
《语言本能》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语言学科普著作。书中平克提出人类的语言并不是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本能,就好像蜘蛛天生就知道如何结网一样。从语言是人类生物本能的角度,平克在书中广泛讨论了几乎所有跟语言相关的问题或迷思,如:语言是否决定一个民族文化的高低,我们是否需要语言才能思考,儿童是如何自发学会语言的……针对各个问题,平克以幽默甚至聊天一般的语气举出许多生动的实例,论述上更是保持了清晰和强有力的逻辑性...
《思想本质》是史蒂芬·平克继《语言本能》之后的另一部关于语言与人性的名作。史蒂芬·平克用丰富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平克教授先通过分析词语和思想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向我们揭示了对自我本体的了解,以致词语表达的意义远胜于我们最初的理解。同时,这也是一部为普通读者而写的有关语言和认知的科普书籍。
光明日报|拉美作家的数字文学尝试(图)
数字技术 西方数字文学 拉美文学
2022/3/14
进入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多介入人类生活,使人类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记载人类历史和社会变化的文字与文学经历了从古代的图像符号、手抄本、印刷书到现代的电子书、超级书的进化历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新媒介的催动下,一种新型文学样式——数字文学诞生并发展起来,文学的表达和阅读方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数字技术对文学信息进行“生产、表述、显示、存储和传输”,通过网络、电子书...
“文学之用”:当代拉美侦探小说创作管窥
拉美文学 侦探小说 黑色小说 毒品小说
2023/4/7
作为一种程式化文学,传统侦探小说的规则在拉美不断被打破。当代拉美小说呈现诸多新特征,具有社会性和现实主义色彩的拉美黑色小说成为创作主流。本文在梳理当代拉美侦探小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聚焦墨西哥作家埃尔梅尔·门多萨和阿根廷作家克劳迪娅·皮涅伊罗的作品,进一步阐释拉美侦探小说的创作特色。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巴尔加斯·略萨作品的艺术世界
巴尔加斯·略萨 长篇小说 诺贝尔文学奖
2022/3/21
作为一名优秀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50年来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创作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令人感佩。在经济拮据的年代里,他坚持写作;在功成名就的岁月里,他依然坚持写作。多年来,相继写出了《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天堂在另外的街角》和《公羊的节日》等作品。而在这期间他获得了好几项国际文学奖,社会公务性活动也让他忙得不可开交。他创作的关键就是勤奋,按西班牙的俗语说“上帝帮助早起的人”。为此,2010年诺...
《长江学术》|疑案:书写拉美世界的一种载体
拉美小说 疑案 叙事模式 类型式阅读
2022/3/21
疑案的开发是拉美叙事文学的特征之一。疑案包括了从罪行到叙事游戏的不同形式。拉美文学的诗意和社会承诺存在于被表现为谜的那些神奇事件、模糊的身份、丑闻和罪行里。从类型的角度看,疑案的单纯叙事模式已不可能。叙事成为作者和读者互相影响的结果。类型式阅读已成为一部分作品的叙事模式。拉美作家通过写疑案来写拉丁美洲,而疑案也由此承载了叙事文学在当代社会的一部分价值。
文艺报|聂鲁达和博尔赫斯
聂鲁达 博尔赫斯 《巴黎评论》
2022/3/14
1928年,一位来自拉丁美洲、年仅24岁的智利外交官来到中国,与中国文学界名流进行了友好交流。这位外交官说:“我有三只耳朵,第三只耳朵专门用来倾听大海的声音”,这位浪漫的外交官就是聂鲁达。出生于1904年的聂鲁达是一位“人民的诗人”,同时是家国情怀深厚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说:“他们也想听我讨论政治思想,但我不会过度地谈论政治或者经济方面的内容,因为人民需要另一种语言。”另一种语言,其实就是诗歌的...
文艺报|《耶稣撒冷》译后记:对语言的非常规运用
《耶稣撒冷》 米亚·科托 翻译 语言
2022/3/14
2013年,莫桑比克作家米亚·科托夺得葡语文学的最高奖项卡蒙斯奖,一年之后,又摘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桂冠。2013年度卡蒙斯奖评审、安哥拉作家阿瓜卢萨强调,米亚·科托在语言上的独创性是从莫桑比克日常口语中提取的灵感。纽斯塔特文学奖的提名人加布里艾拉·格尔曼迪的论述更为精妙:“有些评论家将米亚·科托称为‘走私犯作家’,就像词语的罗宾汉,他窃取意义,将之应用于所有语言,强制表面上分裂的世界进行交流。...
文汇报|关于尤瓦尔·赫拉利新书的一点批评之声
尤瓦尔·赫拉利 《未来简史》 机器人革命
2022/3/14
风靡一时的以色列作家尤瓦 尔·赫 拉 利 (Yuval Noah Harari)最近出版了新书《21世纪的 21个教训》(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尽管前两本书广受追捧,但新书甫一出版,辛辣的批评也随之而来。来看看专业的历史学者Dominic Sandbrook如何“吐槽”——七年前,赫拉利还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一位专攻世界历史、中世纪史和军事史的默默...
中产阶级和巴西现代化
巴西 中产阶级 现代化
2012/5/20
1930年开启的巴西现代化进程是巴西崛起的关键,而中产阶级则是其中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巴西中产阶级形成的四种动力,即技术革新和工业化、城市化、官僚机构的扩张,以及公共教育的扩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巴西的现代化进程中,中产阶级虽有其政治态度不稳定的一面,但并非完全是一种破坏和阻碍性的力量。相反,中产阶级在推动和扩大巴西的政治和社会参与、促进公共教育改革,以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方面发挥了重...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图)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秘鲁 文学
2012/2/8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生于秘鲁阿雷基帕市。父亲是报务员,家境贫寒;母亲出身名门,是大家闺秀。巴尔加斯·略萨是在外祖父家出生和长大的。10岁随父母迁至首都利马,不久升入莱昂西奥·普拉多军事学校。在校期间大量阅读文学作品。1953年违背父母的意愿,考入富有自由传统的圣马科斯大学语言文学系,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由衷地信奉萨特关于“文学应当介入社会、改变世界”的观点。不久与舅母之妹胡利娅姨妈相爱。这被...
Working with Glass: Strategies of Representation in Mid-Nineteenth Century Glass Factory Tourist Narratives
Working with Glass Strategies Representation Mid-Nineteenth Century Glass Factory Tourist Narratives
2010/11/12
This essay explores questions regarding the paradoxical nature of glass as a material that escapes (or exceeds) disciplinary expectations. These questions arose from a workshop led by Isobel Arm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