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现代文学史 30”相关记录16条 . 查询时间(0.146 秒)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十二章 30年代小说(五)。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闽江学院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2021/1/7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闽江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件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一)。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现代文学课件 30年代现代文学思潮。
身体的再现、医学与解剖:20与30年代郭沫若小说里的一种含混的态度
现代医学 医生 尸体 书写
2016/2/23
关于现代医学、医生的再现,生物学的、解剖学的身体的现代范式,在中国现代文学里起到重要的作用,乃至于一些作者,比如鲁迅或郭沫若都陈述自己在开始写作之前,都曾先去日本学习医学——郭沫若在《创造十年》里说,他在剖检一具尸体时,产生最初的书写欲望。
“南国诗人”田汉及其30年代的转变
田汉 南国气质 南国社公演 田汉的转变
2016/2/26
“南国”时期的田汉表现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南国”气质,并决定了这一时期田汉话剧创作的艺术主题、剧场氛围、审美风格以及主人公形象的选择,进而构成整个南国社精神特征的缩影。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有波西米亚气质的团体,南国社的浪漫主义在南国社的戏剧公演时期达到顶峰,并因此获得了“中国之有新戏剧,当自南国始”的赞誉。而观众和舆论对南国社演出的建议和批评,也昭示了南国社艺术观和社会观之间的难以调和的冲突,直接促...
鲁迅语言观在30年代的变化及隐喻意义
鲁迅 语言观 文化隐喻
2016/2/26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五四人重新分化与聚合,语言变革便更具文化身份的隐喻性。这一轮的语言之争不仅标示着知识者文化身份的转移,也预示着新的“权势身份”的生成,其间鲁迅的语言观也既有存又有变。鲁迅、胡适等能撇开分歧借《中国新文学大系》重新联手,是这些“被挤成了三代以上的古人”在自我反省中对新文化和新文学“正统”地位的重新强调,也是对各自“新权力话语”的探寻和确认。本文以鲁迅为个案,研究语言主体...
视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7讲30年代新诗概述。
视频: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0讲专题(30)。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30年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 座谈会 30年
2010/1/14
自1979年以来,新时期文学走过了辉煌的30年,而与之相随相伴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也迎来了自己成立的30周年。2009年12月4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白烨、吴思敬共同主持,研究会会长张炯作主题发言。研究会名誉会长朱寨,研究会原任副会长顾骧、谢冕、阎纲、刘锡诚,原任常务理事吴重阳、邾镕,理事韩瑞亭...
历史意识与历史书写——观察近30年文学的一个视角
视角 30年文学 历史书写 历史意识
2009/2/16
历史、历史意识和历史书写,在文学研究领域看上去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当我们以此为视角来考量近30年文学的时候,就会发现这其中历史与文学的博弈和缠绕其实蕴涵着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对于“历史”这样一个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记录,西方诸多历史学家都给予了他们的理解和阐释,由此而成林林总总的历史意识。在我看来,“历史”的本质应当是本原存在性和人类主体精神性的完整耦合,“是时空的进程和人文...
历史见证时代先声——“改革开放30年与文艺创作高端论坛”在沪召开
文艺创作 改革开放
2009/2/16
2008年10月17日,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上海市文艺创作中心承办的“改革开放30年与文艺创作高端论坛”在沪召开,五位专家学者分别就文学、影视、戏曲在30年里的观念、形式、体制等转变的发展历程作主题发言,一直活跃于上海文艺实践、评论和理论方面的专家50余人也出席论坛,展开研讨。“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文艺创作是和全国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