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通史 史学”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515 秒)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重要阶段性成果,简明扼要地阐述了中国是一个有着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并在社会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基础上,科学阐释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华文明特质。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12/29/20231229154826234.png)
近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翔院长为主任委员的评奖委员会正式公布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结果,《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荣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优秀史学刊物奖。这个国家级奖项的获得,是该刊创刊四十余年来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33/1/20233116352856.png)
2022年12月10日-11日,“思想、制度与时代”:第三届山东青年史学家论坛暨学习贯彻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研讨会召开。山东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永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社团部部长阎亚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新旧中西之间:晚清“新学书目”中历史类书目的编纂与史学思想
晚清 新学书目 历史类书目提要 新史学
2022/2/28
在民族危亡和新史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晚清“新学书目”中历史类书目的编纂在继承传统史部目录分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世界眼光的新类目。书目作者以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的理论与方法来评判域外史书,重视对史书体例的评论,秉持实录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知世论书,对域外史书的评价颇为允当。在史学思想方面,历史类书目提要特别重视对兴亡史、变法史和民族本位意识的评论,用进化论观念衡量新旧史学的不同,用“英雄...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23/29/2022329115341385.jpg)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展望2022年中国史学的发展(图)
2022年 中国史学 瞿林东 发展
2022/3/29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历史学部召集人之一,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著作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史学史教程》《白寿彝与20世纪中国史学》《我的史学人生》《中国古代史学十讲》《彰往察来:探寻历史中的智慧》《瞿林东文集》(十卷本)等。展望2022年中国史学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都有望取得新的进展。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224/19/202241911483733.jpg)
2021年12月30日,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全国主要史学研究与教学机构重大创新成果发布会”,重点发布近三年来全国史学界在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中国史学繁荣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过去三年是新时代中国史学开新局、展新貌的三年。全国史学工作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精神提出的要求,在全局上谋划,在机制上创新,在整合上发力,在提高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上着力。三...
王舒琳:近代今文经学与郭沫若的史学
中国史学 郭沫若 经学
2022/3/7
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史学处于巨大的变革期。各种内外因素的交织,促进中国史学实现从传统向近代新史学的转型。周予同在《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中说:“转变期的中国新史学所以抬头,间接由于鸦片战争之社会的原因,而直接由于今文学派之文化的动力。”其中,这一学派以廖平《古今学考》《古学考》、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崔适《春秋复始》等为主要代表。可以说,近代今文经学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目前...
赵庆云:马克思主义史学史视域下的概念研究
马克思主义史学 概念史 生产力 “阶级斗争”
2022/3/10
马克思主义史学作为一种重建中国历史解释体系、主导中国史学界数十年的史学形态,其影响超越了史学领域,重要性自不待言。实际上,即便是轻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人,其深层思维方式可能也不自觉地或多或少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展开客观理性的探讨,寻绎其深层学术意蕴,具有不可轻忽的学术意义。目前既有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史研究仍不够充分,如何才能进一步拓展研究视野,体现其研究深度与创新意识,是亟...
于沛:从传统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史学
中国史学 中国革命 马克思主义 唯物史观
2021/9/17
20世纪初,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天翻地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重大事件表明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大变局中的伟大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走向一个新时代。中国史学基于时代呼唤和文化选择,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
高翔:做有灵魂、有思想、有担当的史学研究
中国历史学史学研究实现创新
2021/7/15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古代文明史上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璀璨夺目的精神文明,中国传统社会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在学术文化上,都达到了世界的高峰,并开启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近代转型历程。近代以来,西方殖民势力伴随着军舰、商船、《圣经》,汹涌东来,古老的中国不但被强行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且领土被蚕食,主权被侵犯,尊严被践踏,国家生存面临着严重危机,中华民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深渊。但...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第二届“历下论学”博士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史学 第二届 历下论学 博士论坛
2020/12/9
2020年12月5日,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史学研究所第二届“历下论学”博士论坛在知新楼A1916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清华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十六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论坛。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到会致辞,儒学高等研究院杨华副教授与孙齐副研究员、陈峰教授与李长银研究员分别于上午、下午出席论坛。李平...
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中国史学 《史记》 通史精神 通识
2021/8/16
自西汉司马迁提出“通古今之变”并撰成纪传体通史《史记》,到清代章学诚提出“通史家风”并以此衡评前代史著,古代史家对通史精神的理论阐释一直没有间断。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精神一直为古代史家所尊奉,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弄清通史精神的主旨和要义,对于认识传统史学的本质特别重要。
中国古代科学通史的编史学变革
中国古代科学通史 编史学 变革
2019/11/8
科学通史是一种与专科史相对的科学史编史形式,其编史学宗旨是力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揭示出某一科学体系内部各门分支学科之间的统一性。为界定与表达这种统一性,科学史家应针对该科学体系涉及的基本理论问题给出明确回答。因此,与专科史相比,科学通史往往在沟通科学与人文、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等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科学通史的研究通常也更能代表科学史研究的发展状况与总体水平。具体到中国科学的通史,由于近代以后...
![](http://www.firstlight.cn/upload/imgfile/20196/27/201962791011930.png)
“继往开来: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图)
新中国史学 学术研讨会 成都
2019/6/27
近日,由四川省社科联、四川大学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继往开来:新中国史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历史学会等单位的1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