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学 撰写”相关记录49条 . 查询时间(0.062 秒)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陆发隆研究组应邀在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撰写题为“Beyond simple tails: poly(A) tail-mediated RNA epigenetic regulation”的综述文章(图)
陆发隆 真核生物 基因
2024/8/11
2024年7月14日,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s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陆发隆研究组撰写的题为“Beyond simple tails: poly(A) tail-mediated RNA epigenetic regulation”的综述论文(DOI:10.1016/j.tibs.2024.06.013)。该论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RNA po...
2024年1月26日,栾军波教授受邀作为唯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昆虫学顶尖期刊《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影响因子23.8)上发表了题为“Insect bacteriocytes: adaptatio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昆虫含菌细胞的适应、发育和进化)”的综述性文章。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栾军波教授受邀在《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撰写综述文章(图)
栾军波 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 含菌细胞
2024/12/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撰写应激、表观遗传与衰老的特邀综述(图)
表观遗传 细胞 分子
2024/2/27
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并伴随着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高发,而如何科学有效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正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衰老是机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衰退过程,是许多人类慢性疾病发生的最大风险因素。它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途径的改变,会受到各种应激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机体的应激抵抗能力。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对氧化应激、基因毒性应激等的应答会与自身的表观基因组发生动态互作,作为衰老调控分子网络...
2023年9月15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团队应邀及其合作者受邀在New Phytologist撰写题为“Microbe-dependent and independent nitrogen and phosphate acquisition and regulation in plants”的Tansley review综述论文,系统总结和比较了植物直接营养吸收与和有益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税光厚研究组应邀在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撰写“鞘脂功能与治疗潜力”综述文章(图)
税光厚 鞘脂功能 治疗潜力 鞘脂代谢
2023/7/6
鞘脂(sphingolipids)是含有鞘氨醇骨架的一大类脂质。它们既是细胞膜的重要组分之一,也是调控细胞内稳态所必需的信号分子。2023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鞘脂及鞘脂代谢与多种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对鞘脂代谢靶向开发生物标志物及治疗药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尽管氮元素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一些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固氮把氮气转化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生物固氮可分为三类: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其中共生固氮是固氮效率最高的类型。根据固氮微生物的类型主要分为蓝细菌共生固氮、放线菌共生固氮以及根瘤菌共生固氮。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尽管氮元素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一些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固氮把氮气转化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生物固氮可分为三类: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其中共生固氮是固氮效率最高的类型。根据固氮微生物的类型主要分为蓝细菌共生固氮、放线菌共生固氮以及根瘤菌共生固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田烨研究组应邀在Semina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撰写“线粒体应激与衰老:来自线虫的启示”综述文章(图)
中国科学院 发育生物学 田烨 Semina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线粒体 衰老 线虫
2023/4/9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研究组应邀在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撰写菌根共生综述文章(图)
王二涛研究组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菌根共生 综述文章
2023/3/20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烨研究组和Andrew Dillin研究组应邀合作在Life Metabolism撰写“线粒体胁迫信号跨组织交流与代谢健康”的综述文章(图)
线粒体 胁迫信号 跨组织交流 代谢健康
2023/2/15
2022年10月1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李志强教授牵头负责,联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50多位著名专家和主任组建专家组撰写《孕产妇红细胞特殊血型抗原-抗体监测与输血管理专家共识》,已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正式见刊发表。
神经系统的结构为其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神经系统最初起源于神经干细胞池,在一系列时空(spatio-temporal)编码因子的调控下,产生了高度多样化的神经元,随后是未成熟神经元的迁移定居,而神经元与神经元、神经元与靶组织间的精密连接更标志着神经系统的高度完善。因此,在人类探究大脑奥秘的过程中,揭开哺乳动物脑神经元多样性的起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