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化学工程 >>> 化学反应工程 >>> 催化剂工程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剂工程相关记录817条 . 查询时间(3.015 秒)
2025年来,生物乙醇因可再生性、高含氢量及良好的储运安全性,成为备受关注的绿色制氢原料。而传统的乙醇-水重整制氢技术存在两大难题。一是该过程通常需在400℃至600℃的高温条件下进行,能耗高且难以避免乙醇分子C-C键断裂导致的CO2排放;二是现有催化剂易受到积碳和烧结失活的影响,限制其工业化应用,难以兼顾催化效率和长期稳定性。
氢能被认为是未来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柱。高效、稳定、低成本的氢能生产已成为能源科技发展的关键挑战。2025年2月1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周武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马丁团队合作,在《自然》(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hielding Pt/γ-Mo2N by Inert Nano-overlays Enables Stable H2 Produ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全新的高活...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邓风团队、香港理工大学曾适之团队、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团队,发表了关于H-ZSM-5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中活性中心落位的重要研究进展。该团队发展了基于中子粉末衍射-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固体核磁共振(NMR)的联用技术,结合探针分子吸附,精准确定了H-ZSM-5沸石分子筛催化剂中骨架Al原子的具体落位,揭示了H-ZSM-5沸石分子筛中活性位的具体位置及其与探针分子、反应...
2025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乔波涛、副研究员张波与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二维材料化学与能源应用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联合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刘彬、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于广涛等,在新型单原子催化剂构建方面取得进展。
甲烷(CH4)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也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将其选择性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以缓解当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单独的光化学催化过程在驱动CH4转化为C2+方面遇到了无法充分利用太阳能光谱及缺乏C-C偶联驱动力的问题。利用催化剂的光热效应可实现催化剂表面局部高温,加热活性位点,促进自由基碰撞、光载流子迁移、反应物活化和产物脱附,从而提高催化性能。然而,由于光催化过程...
2024年12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承担的“3万吨/年新型N-甲基苯胺工业生产成套技术”项目通过甘肃省化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会专家组由兰州理工大学李贵贤教授担任组长,兰州大学杨尚东教授、董正平教授,西北民族大学陈丽华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王其召教授担任成员。
2024年12月1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中民团队,与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脑油二氧化碳耦合制芳烃技术”和“甲醇石脑油耦合制芳烃技术”,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2221003、22173058、22372153、91945302)资助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李微雪教授团队通过可解释人工智能(AI)算法,结合实验数据,揭示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建立了其与材料性质之间的控制方程,提出“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解决了氧化物包裹金属催化剂的难题。相关成果以“氧化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作用本质(Nature of M...
2024年12月9日,记者从石油化工研究院了解到,该院研制的茂金属催化剂PME-18于日前在兰州石化30万吨/年全密度聚乙烯装置长周期工业应用中取得成功。该装置稳定运行192个小时,累计生产茂金属聚乙烯薄膜专用料产品7198吨,产品合格率达100%,完成茂金属催化剂规模化生产的攻关任务。
2024年11月15日,Science(《科学》)在线发表了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雷爱文教授课题组关于催化氧化羰基化的最新研究论文。论文题目为“Synchronous recognition of amines in oxidative carbonylation toward unsymmetrical ureas”。
2024年12月9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组群)邓德会研究员和于良研究员团队在“铠甲催化剂”全光谱高效光热催化转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团队以石墨烯封装CoNi金属“铠甲催化剂”为基本单元,构筑了等级纳米笼结构,提升了太阳光吸收率、光热转化效率和催化反应活性,进而实现了全光谱吸收-太阳光热增强电解水析氧反应过程。该工作为全光谱太阳光热转...
2024年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新兴固废高值循环研究中心在生物质转化领域取得了新进展,夏声鹏博士、赵坤研究员和郑安庆研究员等开发了一种双金属单源法合成的Zn-Mo-O/ZSM-5新型双功能催化剂,有效地将CO2与2-甲基呋喃共转化生成芳香烃,同时显著减少积碳,开辟了可持续化学品生产的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以Co-feeding CO2 for Methylfuran Aromatiza...
尼龙因其高强度和耐用性广泛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退役尼龙的化学回收利用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获取各种含氮化学品提供了原料。由于尼龙的高结晶度和强内聚能使其具有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溶剂耐受性,因此目前尼龙的化学回收方法主要为250 °C以上热解、水解或氨解,但普遍存在效率低和分离困难等问题。
近日,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公示了第十二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评审结果。经过前期个人申报、学校认真组织、山东省农业科技转化促进会推荐,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李培强教授荣获先进个人一等奖,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胡大刚教授主持的《“虫-果-菌”生态循环果园关键技术创制与应用》项目荣获先进项目三等奖。
记者2024年10月29日从昆明理工大学获悉,该校化学工程学院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通过制备非贵金属单原子催化剂,有效提升了燃料电池的氧还原反应活性,在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德国应用化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